编者按:今年以来,新华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大型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访国内各类型企业,探究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奥秘,寻找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发掘中国经济未来崛起的力量,全景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真相,为正处于拐点的中国经济探寻新动能。
活动在企业界、经济界引起广泛共鸣。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为新华网“中国经济的韧性”撰写了专稿。专稿题为:“探寻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
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变化较大,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
但是,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如加入WTO的艰难谈判、应对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以往数次挑战并不亚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困境,之所以能够妥善应对,实现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稳健增长,关键在于稳增长的同时,矢志不渝的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当然,考虑到当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基本面尚存诸多积极因素,如消费市场增长迅速、新经济蓬勃发展等,当前中国经济在面临外部压力时韧劲更强。未来如果能够延续过往成功经验,切实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将有助于应对外部压力,进一步释放潜在的增长动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应对外部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并非一路坦途,相反,曾几度面临外部冲击。海外看空的声音也曾一度此起彼伏,但中国并未出现想象中的危机场景,究其原因,在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中国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路披荆斩棘,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与全球经济融合度亦不断深化,直至今日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谋求入世的谈判过程并不顺利,一波三折。不仅面临国际社会的艰难斡旋,甚至还曾面临来自国内的不解,担心入世对汽车业、金融业和农业造成冲击,国内不乏反对声音,甚至有指责认为谋求入世无异于卖国。但事后来看,我们不得不感慨,开放市场、积极入世对于中国的意义之深远,其让中国与世界接轨,让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实现增长。入世后,不仅早前的担忧没有发生,中国汽车行业、金融行业也在引入外部竞争、适应与参与国际规则的背景下,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曾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创,从2007年高达14.2%的增长,一路下滑至2009年最低时的6.4%。但金融危机也给了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强,国际话语权也有明显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从2006年的不足20%,上升到如今的超过30%;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强,从十几年前的全球第三跃升为遥遥领先的第一;经济上竞争力的增强也使得近年来中国在金融与全球治理方面的影响力大幅提升。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回到当下,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也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但无论如何,坚持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都是最重要的应对与出路。未来进一步减少外商投资限制,尤其是服务业和金融业;继续加大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降低关税以及进口环节其他税收,增加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好的保护外商投资等等既是外部需求,也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然,有担忧认为,大举开放对中资企业不利,或者没有给与中资企业足够的缓冲期,但笔者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危中有机,改变制度优势下的坐享其成,在竞争中提升国内企业全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来看,入世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规模占比先增后降,其实体现的是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化,自我求变的过程,未必是坏事。
发掘积极因素 释放潜在动能
更进一步,与以往相比,中国经济基本面存在不少积极因素,这使得在面临外部压力之时,中国经济有更强的韧性。
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国零售市场规模从十年前只有美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到2018年已接近美国市场份额,预计2019年中国很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场。与此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医疗、旅游、教育文娱等服务类消费占比提升,食品、衣着等必需品消费占比下降;而且高端消费品、海外购物旺盛等现象出现,说明中国消费呈现升级态势。叠加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预期未来中国消费市场潜力会进一步释放。
其次,新经济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带动产业革命与产品创新。例如,中国移动支付应用领先于全球水平,当前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已高达九成,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年均20%的高速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互联网消费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同比增长23.9%,远高于同期社会传统零售9%左右的增长率;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2018年已经达到近2万亿的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支出占名义GDP比重)也升至2.18%,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可以说,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与业态,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大大提升了经济增长的韧性。
再次,改革进入深入区。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政策重点应由强调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二季度政治局会议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在此框架下,利率市场化改革、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三块地、财税体制改革等均在加快。
最后,加快推动对外开放。2018年,在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均呈现负增长,而中国吸引的FDI稳中有升,表明近年来我国开放政策效果显著。近一段时间,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也明显加快,如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涉及债券市场、银行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三个领域,内容涵盖了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业务的众多实质性变化,如开放时点前移、准入限制放宽等,显示了中央推动金融开放进程“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决心。
基于此,笔者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在迎来大变革时代,存在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对内来看,中国仍需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金融与实体经济高杠杆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灰犀牛风险;对外来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
面对复杂的局面、多变的形势,我们有必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当前局势,理性看待风险,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握住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如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新经济快速成长、对内改革不断深化等,在内外部挑战明显增多的局面下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增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