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1月保费同比增约6成 银保渠道再发威

2016-02-29 16:50:00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每年保险业1月“开门红”都备受关注,今年也不例外。日前2016年保险业1月数据正式披露,使得各家险企的“开门红”战报都浮出了水面。其中,行业寿险保费在去年高基数下实现大幅同比增长;各家险企新单保费收入普现正增长,开门红首战告捷。

  分析认为,低利率环境和股市动荡背景下,保险产品兼具收益率、稳定性、安全性优势,1月份保费呈现出全行业高增长。而一片向好趋势背后,仍可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险企之间策略的差异与分化。 南方日报记者 郭家轩

  人身险规模型公司依旧强势

  日前保险行业2016年1月数据公布,寿险保费在去年高基数下实现大幅同比增长,其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规模约为2041亿元、同比增长182.77%、在寿险规模保费中占比为27.02%,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也取得了155.93%、150.68%的同比及环比增长;而财产险增速较为平稳。

  从行业整体来看,寿险保费延续高增长,产险保持平稳。行业整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376.73亿元,同比增长59.20%。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79.53亿元,同比增长9.81%;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397.19亿元,同比增长73.35%。

  新年股市波动下权益类投资占比下降,其他投资继续提升。2016年1月,资金运用余额为11.3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0%;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较上年末下降1.57个百分点,其他投资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18个百分点。

  从公司角度来看,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格局相对稳定。截至2016年1月,财险市场共有74家公司,较同期增加8家。市场份额前三的人保财、平安财、太保财共占有64.858%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47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前十的公司占有86.334%的市场,较同期下降了0.745个百分点。

  人身险市场发展道路持续分化,规模型公司依旧强势。人身险市场较同期增加3家保险公司而达到76家,竞争方式更加多样化;原保费市场份额前五的公司变动较大,中国人寿(19.880, -0.67, -3.26%)、平安寿、人保寿险、生命人寿、太平人寿共占有57.149%的市场,较同期下降了1.36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前十的公司占有75.385%的市场,较同期下降了5.459个百分点。而新华保险(33.820, -1.90, -5.32%)由于策略调整下滑至第七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1月份保费呈现出全行业高增长,与当前低利率环境和股市动荡背景下,保险产品兼具收益率、稳定性、安全性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保险行业政策“红利”正在凸显,保险营销员准入门槛放宽后增员情况显著改善,一些大型保险公司部分地区的营销员规模数倍增长,大大超出行业市场及公司自身的预期,预计这种向好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以持续。

  险企渠道策略差异明显

  记者观察发现,1月份保费全行业实现了普遍高增长,银保渠道“功不可没”;而且,体现在不同险企渠道间的策略差异也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1月份银保渠道实现新单规模保费收入351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658亿元增长了32.4%;与2015年12月份的670亿元相比,增长了425%。

  近年来,几家上市大型险企开始更加注重培育个险渠道,而银保渠道战略则相对更加谨慎和策略化。从中小险企来看,银保渠道和各险渠道均呈现高速增长。业内人士表示,在“个险新单保费收入”这一含金量指标上的持续稳定增长,体现出了大型险企更重视承保规模、投资收益以及渠道成本三者之间的平衡;而反观部分中小险企银保保费的成倍增长,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激进策略下推动规模扩张的“野心”。

  数据显示,包括华夏保险、幸福人寿、农银人寿、国华人寿、天安人寿、前海人寿、交银康联、百年人寿、合众人寿、珠江人寿、阳光人寿等在内的22家寿险公司,1月份银保新单合计规模保费平均增长457%。

  其中,天安人寿1月份实现银保新单规模106亿元,同比增长1511%,民生人寿增长599%、中意人寿增长753%、中英人寿增长928%、幸福人寿增长462%。农银人寿、交银康联等银行系险企1月份的银保新业务则均实现200%以上的增幅。

  近期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富德生命人寿也同具代表性。据该公司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富德生命人寿共实现规模保费近9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2.2%,1月份其银保规模保费位列行业第一。开门红期间,富德生命人寿的个险、银保两大主营业务渠道双双飘红,其中个险综合标保同比增长72.4%,人力规模增幅48.9%;银保总规模保费同比增长522%,趸、期交业务均创造历史新高。

  另外,在个险渠道,包括华夏保险、幸福人寿、农银人寿、国华人寿、天安人寿在内的18家寿险公司个险新单合计规模保费平均同比增长253%,其中前海人寿业务同比增长606%、百年人寿增长321%、天安人寿增长319%、阳光人寿增长327%。

  长江证券(8.33, -0.39, -4.47%)分析师浦东君认为,中小险企保费的高增长与利率环境、渠道策略和产品策略高度相关。而银保渠道战略以及投入方面的差异,则会导致上市险企和中小保险公司的银保保费呈现出差异化增长。

  保险公司面临资产配置压力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保费规模如能保持稳定增长,对于保险公司业绩提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业内人士口中所述的大背景是指,在低利率“资产荒”、资本市场波动的大环境下,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资产配置压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想要达到2015年的高平台很难,但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费收入的强劲增长来带动投资资产规模的提升,来弥补收益率不够理想的问题。

  由于高现金价值产品发售数量大、周期短,能够在较快时间内帮助险企聚拢资金,不少中小险企以此作为本金进行市场投资赚取利润,再将部分盈利返还给客户,赚得差价。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保费收入的大幅增加,险资负债端成本大幅上升,一旦险企投资业绩不如预期或是投资市场发生震荡,险企不能如约返还用户投资收益,公司现金流必会产生较大压力。

  今年1月20日,保监会召开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订座谈会,拟就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则进行修订,或将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开发新的3年以内存续期产品,且自通知下发起不得销售1年以内的产品。

  今年1月银保渠道保费的同比暴增,创下了自2006年该项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可见追求规模效应的险企正在进行最后一搏。对此,上述险企负责人表示,年初正是险企冲刺“开门红”之际,再加上高现金产品面临叫停,因而各家险企都在抓住最后的机会加快销售。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及理财产品利率走低,也让投资者更加青睐银保理财型保险。行业人士预计,在高现价监管未正式落定之前,预期中小险企销售万能险依然是主要策略。

  与此同时,银保渠道作为高现金保险产品主要的销售端口,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险企都需防止出现业绩驱动下的销售误导。

  近期,部分媒体报道“存款变保单”、“理财产品变保险”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银行保险渠道产品销售人员在介绍理财型产品时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模糊产品性质,夸大产品收益,诱导金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给金融消费者造成了不便甚至是损失。

  对此,保监会也提醒金融消费者: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注意防范风险,区分清楚该产品到底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并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或者保障需求;三要认真阅读合同,仔细研读保险合同条款。消费者如在银行误购买一年期以上的保险产品,可以在“犹豫期”内主动申请退保,或在“犹豫期”内客服人员致电询问是否反悔时提出退保。“犹豫期”为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15个自然日内。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景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