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四类保险机遇浮现 500亿美元投资风险升级

2017-04-12 08:36:0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李致鸿

  本报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正在走向世界。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中资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

  事实上,这也为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资企业走出去中,由于面临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传统的保险购买行为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变得异常迫切。

  对此,怡安奔福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怡安风险服务中国首席执行官陆勤、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青、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均表示有此同感。

  陆勤表示,“保险顾问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也必须由传统的保险安排升级为全面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怡安正在为中资企业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帮助其找到正确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

  企业谨慎应对四类风险

  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风险,陆勤概括为“地缘政治风险、人员风险、融资风险和执行风险。”

  具体而言,陆勤续称,“第一,地缘政治风险。‘一带一路 ’ 总共含扩65个国家,44亿人口。每个国家的政治、地缘环境不同,这是所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多是一些并购行为,希望获取技术、市场等成果,但是面临税法、劳工法和贸易保护等风险,而到发展中国家,多是建设基建项目,面临的风险自然也不相同。”

  “第二,人员的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各个地区的风险面貌不同,而走出去的项目不少属于基建项目,涉及众多人员,不仅是管理人员,还有一线工人,他们的人身安全以及福利待遇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张宏补充道,“人员的风险还体现在雇佣上,每个国家当地的劳动法规、用工规则和习惯不同。要用正式工、临时工还是季节工,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具体判断。一些能源、基建类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人身安全风险在所有人员风险中仅占很小部分,更多的是组织保障风险和人员管理风险。”

  “第三,融资风险。我们统计的数据显示,现有1400亿美金准备投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一些项目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再次融资。例如,一些项目可能通过PPP方式融资,但是PPP涉及众多涉事方,因此中间的不确定性风险依然较高。”

  “第四,项目在开始执行后也会遇到风险,如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遇到的自然灾害情况各异。”

  面对上述风险,中怡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陆勤表示,“一个项目通常会有五个步骤,第一项目开发,第二融资,第三建设,第四运营和维护,第五项目结束。中怡会从两个方面为项目提供全周期支持,一方面帮助企业设计解决方案,包括这些项目所有的不同阶段;另一方面进行具体风险转移的产品和服务。”

  吴青举例,“我们对于并购提供反向分手费保险。当中资企业作为买家到发达国家进行并购,如果因为政府原因导致不能持续,那么此前其与卖方签约的一部分分手费约定会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是一种独特的创新,利用保险转嫁风险,帮助中资企业敢于向前迈进,撮合交易。”

  保险机构的解决方案

  中资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三类保险如影随行。陆勤介绍,“总体讲,使用频率较高的风险转移产品,首先是信用保障保险,其次是工程保险,最后是人员保险。这三大类都是比较常用的保险。”

  而在提供风险保障上,国内保险公司和国际保险公司存在一些差异。陆勤解释称,“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实现在国内出保单,支持中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走出去。国内保险公司的优势体现在价格,以及承保能力强大。此外,一些国内保险公司和走出去企业都已经建立客户关系,承保意愿较强,即使在缺乏某些风险信息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完成承保工作。”

  陆勤续称,“国际保险公司的主要优势是拥有全球网络和专业技术,使其具有比较完善的风险控制服务能力和网络。例如,绝大部分国内保险公司在再保安排上无法为工程项目延迟营运、恐怖袭击、战争等风险提供保障,而国际保险公司则有安排,这些是中资企业走出去确确实实需要面对的风险。”

  此外,“一些大型中资企业都在建立自保公司。从风险管控意义的角度讲,这是相当不错的举措,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型企业对内部风险进行峰值和谷底的调整,这对于成本管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们已和多家自保公司建立良好关系。自保公司对于公司内部专业相当熟悉,但是对于风险怎么管理、怎么转移,还是需要技术支持,而我们有着强大的技术资源可以提供,所以二者的合作,其实也是优势互补。”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张田夏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