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寿险公司 反洗钱工作瓶颈亟待破解

2020-03-18 10:05:05来源:和讯网作者:

  张洁于文罡周华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银行业保险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加强银行业保险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水平。当前处于反洗钱前沿的基层寿险公司该如何按照政策要求做好反洗钱工作?

  据调查,当前基层寿险公司反洗钱工作明显存在一些难点。

  一是反洗钱义务履行动力不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基层寿险公司认为寿险行业防范洗钱风险的难点在于“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尚未建立。由于反洗钱工作既增加运营成本又易造成业务流失,寿险从业人员为了任务的完成,会淡化反洗钱义务,对客户真正的投保原因和目的进行调查和了解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工作开展较为被动。一方面,基层寿险公司人员编制较少,反洗钱通常为兼岗;另一方面,内控制度不健全。调查发现,基层保险机构相关内控制度多照搬上级公司,流于形式;同时,缺少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多为反洗钱法律法规的简单宣讲,未能结合本行业特点和业务,专业性不高、实用性不强。

  三是过分依赖系统操作。基层寿险机构反洗钱岗位人员多由内勤人员兼职,受精力和能力所限,仅满足“合规形式”的反洗钱义务履行,普遍依赖系统监测,“洗钱风险管理员”逐渐成为“反洗钱系统操作员”。调查发现,基层寿险公司反洗钱系统基本上能够实现可疑交易监测与上报,人机结合,相互补充,可疑交易筛选和报告工作十分便利,但也造成基础寿险公司反洗钱工作人员相对惰性,过分依赖系统筛查。

  四是信息获取困难。调查还发现,对于客户身份信息的获取,寿险公司普遍存在个人客户身份信息真伪无法做到准确鉴别。基层寿险公司受制于自身能力,无法大规模采取走访方式调查客户身份信息。尤其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公司难以辨别客户购买保险的交易目的,也无法有效判断是否使用本人身份证件购买保险产品。在登记基本信息时,个人客户出于保密心理不愿提供职业等个人敏感信息,造成保险机构常会将大量客户的职业信息登记为“其他不便分类的职业”。

  针对基层寿险公司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难点,笔者建议:

  首先,强化风控建设。寿险公司应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夯实公司内控基础、明晰责任并严格落实,将反洗钱工作嵌入到基层寿险公司各个经营环节;同时,提升对反洗钱工作考核力度,防止反洗钱工作孤立化,切实提高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守住风险底线。

  其次,强化身份识别。一是提升身份识别能力。除了要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审核外,特别要加强对客户投保目的和对非自然人客户的实际控制人或受益人等判断和分析。对于客户身份信息出现异常、对保单进行异常操作或投保高风险寿险产品的客户,尤其加强持续识别和重新识别。二是制定完善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根据客户身份特征、行为特征、产品风险等级建立普通、审慎、强化三个层次的识别机制,建立标准化的检核程序。三是扩充身份识别外延。联合当地金融机构、其他保险机构和企业,建设适合本地区、本机构的失信“灰名单”。例如失信企业或个人名单、本地区被执行人员名单、金融公众人物名单等,对于并不需要强制禁止交易的“灰名单”,应嵌入业务系统进行系统刚性管控,一旦发现客户匹配成功,将对其实施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再次,强化大额和可疑交易尽职调查。建立对可疑交易监测模型的定期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要根据反洗钱形势和本机构业务、风险的变化,主动发现系统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对交易监测标准进行动态评估调整,确保监测模型准确性、合理性,强化自主识别能力。同时,以尽职调查为基础提高大额及可疑交易的报告质量,根据寿险的业务特点和过往经验,可将非法集资、保险欺诈等纳入到尽职调查中,通过面见客户等尽职调查方式获取各种信息,配合印证大额及可疑交易,确保形成有价值的洗钱线索。

  最后,强化产品设计。完善和研发新型保险产品,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督、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完善保单条款,如对退保理由进行核查,并设立不同等级的解约防范措施,杜绝黑钱从保险系统流过。同时,积极研发出更优质、能有效预防成为洗钱工具的新型保险产品,积极有效地遏制“地下保单”的盛行。

  在此基础上,要强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健全反洗钱职能部门的专职人员配备;建立持续培训发展机制,尤其是加强对运营、业务条线人员反洗钱能力的培养,提升反洗钱人才队伍工作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发现重大可疑交易线索或防范、遏制相关犯罪行为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田夏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