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累计参保人数暴增至5600万人 风控能力、服务水平考验险企可持续性

2021-06-08 09:02:04来源:证券日报作者:

  本报记者 苏向杲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是“惠民保”的官方定义。自去年11月20日监管下发征求意见稿后,时隔半年,规范惠民保业务的正式文件迅速出台,引发了行业关注。
  去年以来,惠民保迎来“井喷式”发展。据银保监会披露,2020年全国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惠民保(各地名称各异)。而根据国泰君安研究团队测算,截至2021年5月末全国惠民保累计参保5600万人。参保人5个月暴增约40%。爆发式增长的参保人数引发了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业务经验、风控能力、服务水平的担忧。
  对于监管部门规范惠民保业务,一家大型寿险公司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惠民保对保险公司最大的考验还是精算数据欠缺引发的风控问题,这和所谓的网红百万医疗险一样。因此,不少惠民保设置了较高的免赔额以降低风险,但若业务量过大,肯定会考验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和服务水平,包括投诉量增大等问题。由此可见,监管部门规范惠民保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效果。从长远来看,惠民保健康发展可以培养消费者的保险意识,相关规范文件能促进险企合规经营,对行业发展是好事。
  从消费者投保的角度来看,仅投保惠民保,保障可能并不全面。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对抗大病风险,做好“重疾险+医疗险”搭配,才是一个正确的配置思路。

惠民保参保人数

“井喷式”增长

  惠民保是由地方政府牵头、保险公司承保,面向医保参保人员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定位是在医保之后提供二次保障,主要为转移医保内大病大额自负费用的开销而设。
  惠民保雏形是2015年12月份深圳市政府试点推出的由深圳市政府主导、平安养老险承办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当年参保人数即达264万。随后,南京、珠海、广州等地相继推出各市惠民保产品。2020年以来,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的特征,叠加国家政策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惠民保呈现“井喷”态势。2020年共有23省82个地区179个地市111款产品上线,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超50亿元。
  惠民保参保人数的快速增长,源于其投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额高等极具吸引力的特征。具体来看,例如,今年5月9日,记者在“惠她保”发布现场了解到,该产品面向18周岁-65周岁的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女性参保人,无需体检,有既往症人群均可投保;保费统一为89元/人/年,老少同价,参保人最高可获得200万元的保险保障。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将市面上惠民保与百万医疗险、特药险等类似产品进行对比并指出,虽然惠民保存在保障范围较窄、报销比例偏低,免赔额更高(多为2万元)等劣势。但惠民保的优势是承保条件相对宽松,无年龄和健康水平要求,可带病投保,且保费最低,大多100元以下,具有普惠性特征。对比来看,百万医疗险和特药险有年龄限制,且健康告知较为严格;百万医疗险保费最高,平均为300元-400元,特药险其次,平均200元以下。普惠性是惠民保参保人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惠民保参保人数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支持可提高公众信任度,政府参与度高的产品参保人数和参保率较高。
  例如,深圳、珠海等地的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参与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与承保公司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并支持通过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购买。政府积极的政策为产品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的背书为险企提供流量支持,降低宣传推广成本。两市惠民保产品渗透率远超其他各市,分别达56%和34%。
  正如上述险企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说,不少险企希望参与惠民保为公司创造流量,扩大品牌美誉度,但精算数据和风控是实现盈亏平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若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医保数据则可帮助险企解决部分精算和风控问题,使得相同价格下产品覆盖范围更广。如淄博医保局通过调研,深入研究产品与当地医保、与市民用药衔接方式,最终淄博“齐惠保”统一医保内外报销比例(80%)及16种特药,产品定价为99元,参保率近30%。
  记者也从中国太保获悉,4月27日,由太保寿险首席承保,联合中国人寿等8家险企共同承保的“沪惠保”正式发布,该产品由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指导、上海银保监局监督、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协调,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沪惠保”一经上线投保量一路高歌猛进,上线12个小时参保人数破100万人,24小时破150万人,31小时破200万人。上线满月之际,其投保人数增至575万人。

部分险企

业务经验与风控能力不足

  惠民保“井喷式”增长,引发监管对该类业务野蛮生长的警惕。
  2020年11月20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时隔半年,2021年6月2日,《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出台,惠民保业务发展迎来全面监管时代。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多数项目刚启动,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增值服务等仍在探索之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并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二是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受众广,要求承保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实现与医保系统对接并完成一站式结算,同时对线下客户咨询、理赔等服务能力也有较高要求。目前部分承保公司业务经验、风控能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服务能力不强。
  基于此,银保监会对惠民保参与各方提出四大要求:一是强化依法合规。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商业保险经营规律和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保障方案。规范业务开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是压实主体责任。总公司对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负管理责任,须审核保障方案和承保产品,加强统一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完善内部问责机制。
  三是明确监管要求。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低价恶性竞争、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业务平稳运行。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
  据记者了解,目前惠民保以财险公司为主要参与方。寿险公司自身的资本实力较为雄厚,更关注长期可持续性,主流险企业务重点更侧重于长期重疾险,而对惠民保等一年期产品的热情较低。
  平安证券研究团队今年2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财险、寿险、养老险公司参与频次分别为89次、29次、27次。
  不过,财险公司承保的一年期医疗险仍处于普亏状态,寿险公司承保的短期医疗险赔款增速也较快。《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今年一季度,产险公司健康险承保亏损7.59亿元,由于产险公司承保的健康险主要为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等一年期产品,因此,不排除惠民保亏损的情况。此外,今年3月份,寿险公司包括惠民保在内的短期健康险赔款同比增速高达40%。若险企承保惠民保持续亏损或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这类业务的持续性将受到考验。
  一家小型寿险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商业保险公司获取多数地方的医保数据、对接医保系统,还存在诸多难点,这既包括自身的数据系统不完善,也包括要对接地方医保部门存在诸多困难。若打通医保大数据壁垒,既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精算支持,也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扩大惠民保的承保范围,这都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