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缘佳话

2015-10-27 10:4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 魏修良

  一个是高密的乡村医生,一个是济南的大学教授;

  一个是业余作者,一个是齐鲁名家;

  四十年前的文图联袂,

  四十年后的机缘巧合,

  素昧平生的两位老人,

  续写了一段跨时代的文缘佳话……

  夏日的早晨,八九点钟,阳光真好。没有中午的燥热慵懒,倒有春意未尽的舒适清爽。站在11楼的东窗前,透过明亮的玻璃向东望去,蔚蓝的天上云蒸霞蔚,一条蜿蜒的胶河水波粼粼,闪着金子般的光。在这光照中,一列火车飞驰而过。高楼树林掩映中,一片整齐的房子静静地卧着,桔红色的瓦顶迎接着温暖的天光,平和养眼。

  就在这个村庄里,曾经住过一位有故事的人,是我多年的老友、乡村医生王曙晓。只不过近些年搬走了,在凤凰大街东首开了一处很有名气的诊所。看着这片房子,我自然想起了他。多日不见,不知忙啥。

  正自想着,身后传来了一声“又在构思什么故事?”我回头一看,鹤发童颜的老友王曙晓来了。这个有故事的人是不是又给我带来了什么新故事?

  “孙敬会最近给我写了一幅字”,王曙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是济南那个大画家孙敬会?”“对,他夫人李明媚,也是画家。”“你们认识?”“素不相识。”“那么大的画家怎么突然给你写字?”“说来话长,这要追溯到四十年前……”王曙晓娓娓道来,我不禁为之叫好,真是一个好故事,整整纵跨了四十年,像穿越一样就那么蹊跷的来到眼前,见证着时代变迁,沧桑巨变。

  我就想,这不就是一个“缘” 字吗?

  缘起

  一九七五年元旦刚过,昌潍地区艺术馆在高密县政府第一招待所举办了一次曲艺创作学习班,参加的人员不多,都是崭露头角的业余作者,其中就有33岁的赤脚医生王曙晓。

  为了提高这帮“土作家”的创作水平,能在当时还为数不多的报刊上发表作品,作为东道主的高密县文化馆邀请了潍坊的作家和省级文学刊物的编辑来学习班授课,帮助修改可以发表的作品。这样难得的机会,自然让这帮“土作家”有了创作激情,彻夜不眠是常事。那时的创作氛围很好,谁有了好题材,几个人互相讨论,出点子,想句子,毫无保留,没有芥蒂,不怕被谁抢了去。对农村来的,馆里还有鼓励,就是写一封证明信,证明某某某到县里参加什么学习班,一共办了几天,村里见了这封证明信,就给记一个整劳力的工分,拿着这纸证明信还可以换粮票,常年地瓜干当主粮的老婆孩子也就可以吃上白面馒头,办一天学习班县里还给补助7毛钱,有了细粮有了钱,相当于享受干部待遇,搞创作的还真是体面又实惠。到现在,这帮业余作者还是怀念那个年代的创作环境,每每提起,眼里就有晶莹的液体放出光来。

  那时候,这帮人的创作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活底子厚实,写出的东西有土坷垃味,再凭着自己的一点才气,像给庄稼除草修枝一样修理修理顺溜顺溜,一件原生态的东西就在老钢笔的一笔一划蓝墨水的连连续续中,落在带方格的纸上,又颤兢兢的拿给老师看,再修理再顺溜,就算是成型了,心里就喜滋滋的,像看着成熟的庄稼,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只是还没发表,还不能算是作品,像心爱的闺女还没找着婆家。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是在这次学习班上,王曙晓熬了几个夜晚,写出了河南坠子《新媳妇》。

  花喜鹊登上梧桐枝儿,

  唧唧喳喳报喜讯儿,

  张大娘乐得闭不煞嘴儿,

  心里头开了花一盆儿。

  她的儿子铁柱子儿,

  今天就要办喜事儿。

  (白)怪不得那么高兴!

  王曙晓写的这个新媳妇是个铁匠的女儿,陪送了一些打铁的家伙什儿。办喜事这天,铁柱还在水利工地上,铁钎子都秃了头儿。铁柱来家想告诉娘一声,要到农具厂去“钢”钎子,可娘就是不让走,说大喜的日子不能出门儿。铁柱急了,“大干快上的形势不等人儿”!聪明的新媳妇忙与铁柱耳语几句,抖了一个包袱,接着开唱:

  “只见铁柱哈哈笑,

  抡起张铁锨去和泥儿。

  新媳妇下手垛炉子儿,

  泥上炉条十二根儿,

  按上炉条把火生,

  马上就要‘钢’钎子儿,

  张大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

  她夺过风箱使劲拉,

  那炉火‘呼儿’‘呼儿’往外喷儿。

  张铁云插上钎子掌钳子儿,

  铁柱他光着膀子抡大锤儿。

  ……”

  这个故事,有生活,有矛盾,有积极的主题,还有皆大欢喜的结尾,正适合了当时大干快上的形势。

  王曙晓看着自己写的《新媳妇》,就像看着自己的媳妇,又像看着自己的闺女,心里是美滋滋的,一下子有了“给闺女找婆家”的愿望。便和一起办班的业余作者马吉平到了邮局,买了一个信封,一张邮票,写上“大众日报文艺组收”,就塞进了绿色的邮筒里。眼瞅着那绿色的嘴巴把他的《新媳妇》吞了进去,心里就在想,等吐出来的就是印着铅字的《新媳妇》。

  没过几天,1975年1月12日的《大众日报》在“战地”副刊发表了唱词《新媳妇》,王曙晓手拿着报纸,看着“王曙晓”三个字,心里就像开了一朵花。尽管他1959年上高小的时候就斗胆向《新少年》投稿,竟然还发表了一首小诗,以后在昌潍地区在高密办的曲艺培训班上把他写的一个山东快书作为培训教材,可都没有这次发表这么激动。他一字一字的看着,看的是那么仔细,生怕漏掉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看完之后,竟然一个字没改!再看一遍,配着他的作品还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漂亮的媳妇推着自行车站在一颗盛开的花前,车后座上是一个木箱子,那木箱子里自然是打铁的家伙什儿,正紧扣了作品中的情节。再看插图作者:孙敬会 李明媚。王曙晓早有耳闻,这可是两个有名的画家,是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还是两口子!从此,王曙晓就在脑海里铭记下了这对伉俪的名字,一直想着有那么一天能够见到他们,好好地续一续这段文缘。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为了生计,更为了那些求医问药的乡亲们,王曙晓毅然弃笔从医,成了远近闻名的好乡医,“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高密市八、九、十届政协委员等荣誉佐证了他的医德医术和社会威望。然而,这段文缘还是不曾忘却。

  世间事就是那么巧,这段文缘机缘巧合,多年之后竟然就那么续了起来。

  续缘

  一个“缘”字充满天地间, 包含了多少偶然和必然,让芸芸众生体悟到,世上诸事皆是缘。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有原因,都值得珍惜。“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那是二十四年前的1991年,王曙晓的儿子王远考入诸城的一所学校学艺术,与孙敬会的侄子孙谈威是同学,但双方都不知道父辈的故事。多年后的2010年,王曙晓父子俩在潍坊的沃尔玛遇到了孙谈威,王远便向父亲介绍,这是我的同学——孙敬会的侄子孙谈威。这一介绍一下子勾起了王曙晓那段美好的回忆。便和王远详细说起他和孙敬会、李明媚联袂创作发表作品的故事,同时也把想见到孙敬会的愿望透漏出来,王远也就把这段父辈们的文缘记在了心里。

  可真是天意使然。2013年10月,坐落在潍坊火车站南潍城区青年路1789号的原储备公司已时过境迁,明智之士把这片宝地保留了下来,在保留1952年老工业库房历史风貌基础上改造提升,筹建起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这里曾为兵营驻地,俗称南大营。如今,一处名为南大营·1789文化艺术区的全省首家loft复式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和创作基地已初具规模,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尚园区相继在这里安家,一处处时尚的茶馆、书画艺术会馆、影视基地、小剧场、陶瓷会馆、钢铁雕塑、陶瓷体验馆及木雕艺术馆等安就其位,3D技术、影视制作、微电影创意项目正在引进,追求艺术的“潮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编织他们的“文艺梦”。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14年4月,老家潍坊寒亭的著名画家孙敬会回乡祭祖后慕名而来,已是“齐鲁名家”的他乡情日浓,归根心切,毅然决定在这里设立山东艺术学院孙敬会艺术工作室。2014年8月,又携女儿,女婿(女婿施本铭,国内知名油画艺术家)再来。已是这个文化艺术区艺术总监的王远接待了他,便与孙敬会提起了当年父亲与他们夫妇的那段报缘,尽管时隔40年,孙敬会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当时他们只是按照编辑的要求画好插图罢了,不会想着作者的名字,何况他们不知画了多少插图,不可能记住每位作者的名字。但听罢王远讲的这个故事之后,依然心生感动,连说这真是难得的巧合啊!遂挥毫泼墨,欣然写就“厚德载物”四个大字赠送王曙晓,并送一本个人画集。2015年4月,王曙晓从高密到王远商务办公区的时候,发现了孙敬会艺术工作室,自然又回想起了那段缘分,那张报纸,只可惜当年悉心保存的这张报纸因为扩大诊所,多次搬家,已经遗失。细心的王远感念父辈们的这份珍贵的旧缘,便想方设法联系报社,询问档案馆,但均无法查到。他又根据父亲提供的发表时间在网络上查询,可父亲又将发表时间记错了,误将1月15日记成了发表时间,结果还是没有查到。王远仍然不放弃,又一天天的往前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月12号的《大众日报》上查到了,是湖南的一位报纸收藏家收藏着,王远就在网络上给对方留言,同时讲述了这个故事,诚恳希望能够得到这张报纸。同样被感动的这位远方得好心人,五天以后就来了电话,说马上快递过来。于是,这张魂牵梦绕四十年的报纸终于又到了王曙晓的手里。孩子们把报纸镶在了一个大玻璃框里,挂在墙上显眼的位置。不只是为了那篇多年以前的作品,更因了父辈们这段因缘巧合的过程,这段不算曲折却可铭心的缘分。

  缘续

  不日,73岁的王曙晓和75岁的孙敬会老哥俩将在潍坊南大营1789相聚。可以想见,两位古稀老人的相见,会有怎样的感人场面。或许他们会拥抱握手?或许他们会把酒言欢?或许他们会……

  有一点应该肯定,孙敬会答应要再给王曙晓写一幅字,就写这个故事,写这段缘分。是否可以写下面这四句话?

  四十年前一报端,

  曙晓敬会文图联,

  素昧平生不相识,

  天意成就今日缘。

1975年1月12日《大众日报》“战地”副刊发表的《新媳妇》(唱词)。

孙敬会、李明媚为《新媳妇》配的插图。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张田夏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