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科技驱动 寿险“航母”的坚守与革新

2017-10-18 14:48:00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
  十年前的1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锣声响起的那一刻,中国人寿成为首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寿险公司。此后,这家寿险业“航母”的市值一直稳居全球上市寿险公司首位。  

  三地上市,折射出中国人寿的定位——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也意味着这家国字头行业翘楚肩上的重任:做国内寿险业的代表者、探索者和开拓者。

  上市十年来,中国人寿一直在坚守——恪守着保障本源,用行动与实力展现着服务百姓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担当。截至目前,中国人寿服务的客户已超5亿,成为首家年保费规模突破4500亿元的保险公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科技风起云涌的当下,中国人寿也未曾停下革新的脚步。这家传统老牌保险公司深谙,与其等科技“破门而入”,不如开门“主动迎客”。科技新动能反哺保险主业,已成为中国人寿进一步壮大的新引擎。 

  上证报记者近日走访中国人寿,听公司总裁林岱仁等管理层讲述坚守与革新的故事。    

  坚守本源  推进业务转型升级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当这首《不忘初心》在街头巷尾传唱,传颂的也是近年来国内保险业转型升级之路的真实写照——目标再高、不忘初心,发展再好、坚守本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人寿也曾面临短期规模保持和长久价值发展“不可兼得”的难题。深谙寿险业经营之道的中国人寿并未迟疑,坚信保险核心是“保障”的理念,而且从未动摇。 

  “近年来,我们坚守保险保障本源、‘保险姓保’的总体方向,深入研究客户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保险需求,特别是满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客户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健康保障需求。”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在谈及产品供给体系改革时如数家珍。

  林岱仁向记者透露,从2013年起,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推出防癌保险、重疾康复金疾病保险等96款健康险产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事实上,市场人士谈起中国人寿曾经的爆款产品“两康”重疾险时,至今仍是交口称赞。

  产品开发坚守保障本源,业务拓展不断压缩趸交,中国人寿建立起期交拉动新单、续期拉动总保费的持续发展模式。这一业务发展策略虽然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但成效已经凸显。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据显示,2016年,折射寿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首年期交、10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收入分别实现939.5亿元、513.8亿元,是2012年的2.1倍、2.7倍。 

  “这得益于‘重价值、强队伍、优结构、稳增长、防风险’的经营思路。”中国人寿副总裁肖建友对转型成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中国人寿,庞大的营销队伍成为促进业务增长的动力源。在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上,四个营销员里就有一个来自中国人寿。这在保险业回源本源的当下,已然成为中国人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各类销售人员数量已突破190万。

  苦练“内功”的同时,中国人寿还在不断输出自身的能量,利用保险杠杆放大保障水平,为政府减压减负、助推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率先开展大病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中国人寿截至目前已开发261个大病保险项目,覆盖4.2亿城乡居民,累计支付赔款300多亿元。 

  为了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养老体系中出发挥金融机构“领头羊”的担当,林岱仁透露说,中国人寿还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为老龄人口、计划生育家庭、乡村居民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截至2016年末,中国人寿已累计为4000万老龄人口提供老年保障;为超过1300万家庭提供计生意外伤害保险。

  扶老亦扶贫。中国人寿还在业内率先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宁夏、甘肃、重庆、贵州六盘水等地区推行的独特扶贫模式,被视为精准扶贫的范例。 

  一个个案例、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正是中国人寿自上而下对保险保障理念的坚守。   

  护航实体  服务经济的引领者   

  除了在保险产品、业务结构上坚守本源,坐拥2.7万亿元资产的中国人寿,在投资端也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护航实体、保驾经济。

  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告诉记者,公司加大股权投资力度,通过债转股、信托债权,以及战略增持具有协同效应的标的企业股权等多种方式,将庞大的保险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两年,中国人寿“输血造血”实体经济的力度空前。在股权投资方面,投入200亿元入股中石化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项目,创造了单一保险机构直接股权投资规模及参股比例之最;今年3月,为助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拿下了保险业同时也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的第一单债转股项目——陕煤债转股基金。 

  这只是中国人寿数千亿资金投向实体的缩影。

  近期,市场颇为关注的还有中国人寿217亿元参与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赵立军说,中国人寿参与联通混改,是利用身兼国有控股和所运用的资金具有社会资本属性双重身份的特点,既有助于确保国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基础设施领域的控制力,也为社会资本创造了与国家经济共同成长的投资机会。

  在投资领域,中国人寿也在谋求“1+1>2”的协同效应,增持广发银行便是样本。“增持广发银行,目的在于通过保险、银行、投资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赵立军说,增持完成后,中国人寿启动了与广发银行的全面业务协同,并推动广发银行的转型升级。 

  在这个样本中,“保险支持银行、银行反哺保险”体现得淋漓尽致。截至2017年6月底,国寿广发联名借记卡和信用卡已发卡31.5万张,服务面覆盖“国寿+广发”共有客户。另一方面,广发银行代理国寿银保业务的新单保费和期交保费也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    

  创新驱动  科技国寿“三级跳” 

  道在日新,技亦须日新。身为国内寿险业“老大哥”,中国人寿深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的新天地,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将是未来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突破点。 

  如何让保险与科技碰撞出火花?中国人寿的“科技国寿”战略已经定调,未来的创新目标是: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建成中国人寿科技园和数据中心。中国人寿副总裁许恒平告诉记者:“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仅2016年相关投入就达20多亿元。” 

  主动拥抱科技,中国人寿的转型升级正在上演“加速度”。未来,中国人寿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还要实现“三级跳”:“网上国寿”、“智慧国寿”和“数字国寿”。

  在诠释“三级跳”战略时,许恒平告诉记者:“首先,主要基于‘互联网+’广泛深入到老百姓生活中,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来提升客户满意度;其次,公司的经营模式需要转型升级,可以运用科技的利器和手段推动管理转型;最后,针对原来业务系统和原来经营的‘痛点’,需要运用科技加以改进。”

  被打上“传统”烙印的中国人寿,正在通过不断创新求变,重构外界对它的认知。在坚守保障本源的同时,中国人寿并不拒绝科技,而是踏着创新的节奏,正在献上一曲“保险+科技”之舞。用许恒平的话来说,科技发展风起云涌,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张田夏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