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非洲逐渐多元化:寻找新的共存模式

2016-09-02 11:31:00来源:环球网作者: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吴梦启】今年上半年,中国在海外投资猛增58.7%。越来越多的资本走出国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企业的性质、投资方式、运营模式和利益已经出现了高度的多元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8月22日举行的《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研究报告发布会上,嘉宾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讨论。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柯银斌在会上的介绍,这份报告采取案例研究方法,选择4家中国企业及其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例如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注重培训,尊重当地法律法规、杜绝官商勾结和杜绝利用国家形象谋取私利等。

  公关:可以穿过铁路桥的长颈鹿 

  与大部分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分析和研究类似,该研究报告也发现了许多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所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关建议也比较明确。但是真正引起环球网记者注意的是,这场研讨会上各个企业家和实际海外工作者之间的讨论。本次发布会邀请了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上海达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秘书长周鑫宇、中石油外事局高级工程师汪泽和中国路桥集团副总经理王利军,分别来自学者、国企和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交流的内容也反映出了在海外的中国企业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特征。

  首先需要的是认识“企业”这个词语的定义。对于研究报告所定义的“中国企业”,社科院的学者贺文萍认为:“企业是一个庞大的主体,里面既有国企,也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国际的说法就是私人企业。”

  关于中国国企在非洲的历史要追溯到多年之前。王利军称,中国路桥在1950年代就开始在非洲拓展,当时主要承担的是援外项目。从大约新世纪之交前后,民营企业也慢慢进入。2000年,大学毕业仅一周年的何烈辉也来到了加纳,刚开始的工作是进行服装买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非洲的规模逐渐扩大。环球网记者之前做的采访中已经发现有大批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从事采矿、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业。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的统计显示中国国企和民企在非洲的投资比例,但是民企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已是事实。

  即便是中国国企,在非洲的角色也已经出现改变。王利军提到,自1979年以后,国企在非洲的援外任务已经逐渐弱化,援助方式也已经由无偿援助改为主权借款。在1990年代,国企参与非洲项目的方式改为竞标方式,带来了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

  国企和民企在非洲的共同存在和竞争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这一区域利益的多样化,而行为模式因此发生了改变。国企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守成求稳。中石油的汪泽谈到当年公司在苏丹的开拓,从未有过可以遵循的模式,也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一直到2008年ISO26000出来之后,我们才有了一个标准。”汪泽说。政策的滞后性使所有工作都只能悄悄地进行,不敢大张旗鼓地报道,被外界认为“不透明”。王利军对此进行解释道:“本身讲得越多,别人抓住的漏洞就越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中国路桥在修筑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之前做规划,火车要穿过国家公园,需要向各种环保组织做工作。王利军提到,当时花了一幅漫画,一只长颈鹿从铁路桥下通过,反映出规划者们对环保的细心设计,然后以“长颈鹿都能通过的铁路”为标题发给了当地报纸。

  选拔非洲人力到中国培训

  对于一些研究报告认为企业应该实现本地化、雇佣当地人的建议,中国路桥的王利军委婉地表示,出于管理原因,以及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项目的考虑,国有基建企业在非洲最好能够雇佣中国工人。有趣的是,作为民企老总的何烈辉称,他的企业9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地人。与国企处处小心不同,何烈辉进入非洲市场后,以信用为本,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以至于有时候“做生意都不用签合同”。目前他设立的达之路非洲投资论坛,已经是一个可以用于广泛沟通、公关性极强的交流平台。

  而且作为国企,体量较大,比较强调风险控制。而民企比较灵活。何烈辉在非洲的第一个落脚点在加纳,几个月后转战利润更高的尼日利亚。十几年后,他已经跑遍了撒哈拉南部非洲。这一点对于一个国企来说比较困难。国企需要考虑的还有面对各种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基建类一项工程还需要考虑到工程完工之后的维修运营。贺文萍就提到,著名的坦赞铁路完工之后因为缺乏技术人才,几十年之后已经问题多多。而现在正在建设的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就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情况,开展了对运营维护人才的培训。

  有趣的一点在于,在发布会上的嘉宾们,不论来自民企还是来自国企,都谈到了对非洲国家人力资源的培训问题。这是国企和民企之间的一个重要共同点。中国路桥与国内大学合作,定期选拔非洲国家的学生到国内进行工程师培训,已经形成机制化。何烈辉的企业则采用双向培训,既派遣技术人员到非洲进行培训,也选拔一批员工到中国的大学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对于延续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影响力有非常正面的作用。

  非洲大量存在的各国非政府组织有益于建立本国在非洲国家的正面形象。与会专家们意识到了非政府组织对于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并认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非洲刚刚起步。“扶贫基金会到埃塞俄比亚搞午餐、微笑工程,给女童免费提供午餐。”贺文萍在会议发言中说。传统的医疗队和农业援助的项目还在继续推行。不过与会者们认为,中国在非洲的非政府组织工作仍旧面临人员和素质不足问题,未来任重道远。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景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