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的煤炭曾经赫赫有名,甚至很长一段时期,淄川的工业结构、百姓生活,都是以煤为源延展生发。然而,随着煤炭枯竭,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作为资源枯竭城市,淄川转型靠着创新突围,由资源枯竭之地转变为创业沃土。
近年来,淄川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路径,有效融汇了平台、人才、金融、服务等资源,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如今,转型发展的努力显现成果——淄川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第2名;2018年,淄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亿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2亿元,增长5.4%;通过打造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淄川作为“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上报中央改革办……
一片曾经的资源枯竭土地如何萌生出了新芽?淄川的创新路径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探索了哪些经验?
多样平台支撑创新创业
8月20日,位于淄川的镭泽科技车间里,激光切割机正大显身手。12毫米厚的钢板正被激光切割准确而高速地塑形。比起传统的工业加工,激光切割不仅更精准且效率更高。如今的镭泽科技依靠科技创新已经站在了激光产业的前沿,成为西门子、印度塔塔、LG、兵器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朝气蓬勃的镭泽科技,诠释了淄川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4年前,镭泽科技由四个半硕士在大学生孵化中心“播种创立”,随后入驻高创中心“孵化育苗”,现在进入标准厂房“加速生长”,企业每年销售额增幅都在300%以上。
这是淄川从资源枯竭之地到创业沃土转型的一个生动案例。针对企业成长、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根据创新创业不同类型,淄川不断搭建各类平台载体,为创新创业创造活动提供成长沃土。这条“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路径,被形象地描述为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
“苗圃”是育苗平台,瞄准的是企业起步阶段。目前,淄川依托3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以及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的众创空间,实现了对创新项目“选苗入圃”。
鲁诺电缆是2016年入驻淄川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企业。入住之初,这个企业只有一名员工。但是产品却很有前景,特种电缆作为工业4.0时代智能机器人等设备的必需部件,市场潜力极大。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鲁诺电缆这样的企业,提供工作场所、政策扶持、培训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支持等“一条龙”服务。在这样的“零成本”创业扶持之下,鲁诺电缆销量年年翻番,目前已在筹划进入产业园区,扩大企业规模。这就是一株企业幼苗在淄川产业沃土上萌芽的实例。
对于已经有了一定产业基础的创新项目,淄川通过搭建“孵化器”起步平台予以护持。高创中心、功力创新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具备这样的功能。对入驻企业既“扶上马”又“送一程”。齐鲁云商就处在这个阶段。这个“互联网+”大宗物资交易平台,在初创阶段免费享用了“孵化器”起步平台提供的1.2万平米办公场所。经过两年多时间运营,齐鲁云商平台累计交易额已经突破数百亿元。
对于具备投产条件的创新项目,则有“加速器”成长平台助力。通过平台之力,这些项目可以进入经济开发区、中一产业城等一批标准厂房,进行批量规模化生产。截至2019年5月,淄川各类创新平台累计入驻的孵化项目已经多达180余个。不同类型的平台共同构筑了创新创业生态,可以对企业实现量身定制。
引入智力资源增添创新动力
多样的平台搭建起来,是创造了一个华美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有精彩呈现,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淄川的创新转型路径上,对智力资源引入下了足够的心思。
凯盛新材料是淄川的一家名企。这家企业在行业内声名远扬,很多产能甚至是世界级的,近三年里就承担了11项省部级科技发展计划和技术创新项目。智力资源对这家企业的提升功不可没。如今挺立在这家企业前沿的,就是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孙庆民等组建的人才队伍。
山东重山集团的转型发展同样离不开智力资源的注入。重山集团原本是一家以水泥、氧化铝生产为主的传统企业,通过与天津大学智力资源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攻关,成功转型为全球少数能够量产特种功能氟碳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建材行业到高科技光电信息与新能源材料的华丽转身。
为了智力资源的成功引入,淄川的方法多样而实用。首先是“问诊”引才。依托人才交流活动,聘请专家“长期坐诊”,组织培训“外出求诊”,举办讲座“现场问诊”,引进“科学家在线”云平台“线上问诊”,先后聘请18名院士发展顾问、30名经济顾问,培训10560人次,有效破除束缚企业发展的生产技术难题。
其次是“筑巢”引才。围绕破解高精尖人才流动壁垒,淄川引导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研发中心,全区各类研发机构162家。同时,鼓励企业到先进地区建立离岸研发中心,就近吸引高端人才,反哺本地企业发展。据统计,全区有10余家龙头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纺织、医药、陶瓷等行业产学研基地。
“平台”引才是淄川打出的又一张牌。依托产业基础,淄川先后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和文创人才、青年人才、陶瓷产业人才三个创业基地,集聚各类人才1000余人。通过共享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淄川加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交流合作,引进中国钢研山东新材料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汽车研究院、青岛大学精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等10余个创新平台,实现人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淄川的“项目”引才同样发挥了效力。自2008年起,淄川每年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持续推动“百家企业院校行”、“百名博士企业行”等。这些活动助力淄川签约合作项目500余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300余个、引进高新技术项目50多个。
此外,“服务”引才的机制,还为淄川打造了贴心、便捷、高效的一流人才生态。正是因为探索出了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这些新路径,成就了淄川的创新创业生态优良。
优化营商环境以利企业成长
有了平台资源,有了智力资源,淄川还积极打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从零成本创业、研发投入、土地利用、平台建设、减负增效、服务企业和税收等各方面,淄川出台相关激励保障政策,营造更加适宜企业生长发展的“小气候”。
在山东,政府为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的做法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淄川则更进一步,创新出台了“企业110”机制,完善企业需要时“有求必应”、企业不需要时“无事不扰”。对重点创新创业项目,落实领导挂包帮扶责任,实行专人专班、全程跟踪,把优惠扶持政策、政务公共服务及时提供给创新创业者。
与此同时,淄川致力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一次办好”。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由4天压缩至1.9天,97%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实行联合限时审批和工业项目“1+N”审批制度,清理各类繁琐手续和无谓证明,5个工作日可完成不动产登记,45个工作日可完成施工许可……
快捷的办事效率赢得了企业的点赞,日趋优化的营商环境当然为创新创业生态做了加法。这种加法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淄川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比如淄川强化产业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和产业培育……这一项项切实的有力举措,共同为淄川的创新创业撑起了一片蓝天,打造了良好生态。
多样的平台支撑、引入的智力资源、优化的营商环境……淄川为创新创业所倾注的努力,让资源枯竭的土地上正育出更多的新苗。尽管有的只是绽放新绿、有的已在茁壮成长,对肯于耕耘的创新创业者们而言,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生态的淄川,已经是一座富矿,是一片充满了希望的绿色田野。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9088291.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文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