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维注入新动能,山东这个老厂区成文创“新秀”

2019-11-11 20:04:00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作者:
  淄博市淄川区用活“文化+”思维,为1954陶瓷文创园注入新动能——

  老厂区成了文创“新秀”

  □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闫盛霆 仇慧清

  老旧瓷窑车间变身创意休闲餐厅,陶琉烧制工厂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泥浆池进了陶瓷博物馆,大碾盘改建成音乐啤酒广场,陶瓷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免费向公众开放,陶瓷体验区、文创门店内游客络绎不绝……高端的设计与旧厂房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工业厂区焕发出新魅力。

  在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文化”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等文化活动,该园区用活“文化+”创新思维,融合创意产业、旅游、人才等多个领域,带活区域发展“一盘棋”。

  文化传承,老工厂焕发新活力

  漫步在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陈旧红砖的老厂房、锈迹斑斑的老旧设备、不知年月的碎瓷片……60多年前的历史痕迹依稀可见。它的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原国有重点陶瓷企业淄博瓷厂。上世纪90年代,淄博瓷厂破产了,只剩下一片破旧的老厂房。 为保护陶瓷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陶瓷文化,在淄川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起,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峰开始对该片区进行规划设计,他聘请德国标恒设计、台湾简学义大师等专业设计团队对老工业遗存进行高起点规划布局,投资7.5亿元,在原址废弃的老厂房基础上,打造集陶瓷加工、展示、展览、大师工作室、陶瓷培训中心、各配套服务工程等为一体的陶瓷文化特色产业基地。

  在大师的妙手规划下,车间成了创意陶瓷博物馆,老窑炉成了工业展厅,旧仓库成了咖啡厅,老工业废墟被赋予新的生命,变成了一个现代和历史交汇、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特色小镇。

  “每天来参观旅游、研学旅游的人特别多,年接待量达10万余人次。园区免费对公众开放,一到晚上附近居民来休闲散步的也很多。”任峰说。

  创意支撑,产业转型的新样本

  “我从18岁开始就在博山做陶瓷批发,经营模式十分单一。自从进驻园区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让我有机会进修深造,还引导我转型升级做陶瓷文创产品。”兆霞陶瓷生活馆创始人赵霞刚刚结束外地考察学习之旅,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她的转型之路。

  “我们把陶瓷作为一个文化IP的载体,将传统五行文化与日用瓷结合起来,推出了2款产品五行杯茶具和陶瓷音响。”赵霞说,“没想到一经推出后,几乎成了爆款,很多游客都当随手礼。”

  兆霞陶瓷只是1954陶瓷文创园内依托文化创意促进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年来,1954陶瓷文创园吸引进驻的商户有3D打印、奇石文玩、字画等各种业态,涵盖工业、陶瓷文化、教育、研发设计、展览、体验、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借助园区优势资源,各种新业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文创产业在此落地开花。

  任峰介绍,园区还将创意元素延伸到具体活动中。“今年元宵节期间,我们借力非遗、民俗资源,同步举办新春戏会、花灯会,每天吸引上千名观众游览。”“文化+”为园区注入新动能,既带动了老厂区的现代转型,也打造了一张陶瓷文化“新名片”。

  人才集聚,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在一处陶瓷老作坊,记者看到400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两层空间,30多个陶瓷大师工作室在此“安营扎寨”,阎先公、王一君、孙兆宝、刘永强、李秋峰等一批国字号的陶瓷艺术大师已经进驻。

  园区内还有一所别具特色的“陶瓷学院”。陶瓷学院校长助理张博群介绍:“陶瓷学院由园区与淄博理工学校合作办学,30多名签约大师定期会来授课,目前约有140名在校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更多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有助于将陶瓷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现在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已成为多元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前期建立了产业区、大师区、教育发展区和工业旅游区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孵化基地,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说。

初审编辑:李 平

责任编辑:王晓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