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稳则经济稳

2017-02-14 10:41: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宋弢 肖芳

  2016年,是青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居京津后跻身北方城市三甲。

  回望青岛进阶之路,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实践一再证明,实体稳则经济稳,越是经济形势复杂时,越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总结,“在这一轮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青岛能够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紧盯不放。”

  在万亿产值大背景下,实体经济之于青岛的意义,不仅体现为经济结构的重要一极——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为青岛争胜“万亿俱乐部”的重要砝码,更在于其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制造业以占比不足四成的产值,创造了全市48%的就业和45%的税收,可谓富民强市的“压舱石”。

  “条”“块”发力的青岛方案

  近些年,青岛正处于从“制造青岛”向“服务青岛”的转型阶段。此种大势之下,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体现出青岛对自身发展的清醒认识和精到把握。

  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说,早在2011年,青岛服务业占比就已超过第二产业,服务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发展工业不再重要等论调曾一度颇有市场。但青岛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没有制造业的强大,就不会有服务业的繁荣。因此,在2011年十一次党代会之后,青岛随即召开加快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动员大会,迅速把全市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振兴实体经济上来,从而使青岛的转型演绎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双轮驱动”和此长彼长。

  如何提升实体经济?青岛立足实际,技经肯綮,在“条”与“块”两大领域同时发力,祭出有鲜明特色的“青岛方案”。

  从“条”上看,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工业总量约占全国1.5%,培育了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这是青岛创新转型的基石。立足这一实际,青岛将发展实体经济的突破点定为通过产业聚集破解经济总量不够大、产品层级不够高等问题。为此,青岛于2012年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加快发展工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打造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做强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五条现有的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发展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五条新的千亿级产业链,唱响向产业链上游迈进的主旋律。

  经过几年苦心孤诣,10条千亿级产业链已硕果累累:2016年前11个月,贡献了规模以上工业近76%的产值和77%以上的利润,成为青岛制造业争胜全国的利器。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为例,今年春运中,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动车组1009列、1144组,覆盖全国90%以上的高铁线路,青岛实至名归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高铁心脏”。

  “块”的文章,就是全域开掘青岛产业潜力。对于青岛这样一个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来说,新型工业化其实就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引导第二产业从城区向县域战略转移,使县域成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近年来青岛生产力调整的这条主线,清晰地揭橥了青岛制造业得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逆风飞扬的奥秘:

  一方面,制定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方案,启动了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最大的企业搬迁行动,涉及200多亿元资产的110户市区老企业悉数搬离主城区,定向迁入郊区县的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将原有100余个分散园区整合、扩容、提升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即墨汽车及零部件等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齐抓之下,产业聚集区产值占比由49.16%提升到去年的65%以上。板块重组带来的产业优势全面显示:在装备业为主攻方向的胶州开发区,囊括汉缆、特锐德、软控等青岛几乎所有的装备业上市公司;为城区老企业提供新“笼”的新河基地,已成全市精细化工企业寻求升级的首选;在老城区搬迁企业腾出地,以“纺织谷”“橡胶谷”为代表的都市创意产业园正在梯次崛起……

  做足上述“条块文章”,青岛实体经济已不复吴下阿蒙,多年积累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多等存量矛盾逐步解决,“蓝色、高端、新兴”一跃成为青岛工业底色:2016年前3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了0.4个和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更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7.2个百分点。

  以创新抢占先机

  近年来,青岛紧跟产业最新动态,提振实业发展层次的重大部署接踵而来,给人目不暇接之感:商标战略,创造了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年度申请量全国第一、增长率全国第一的“青岛现象”;“海洋+”行动,使得蓝色经济占比达四分之一;“互联网工业”领全国风气之先,成为领军城市;“标准化+”行动,承担25个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居同类城市首位;“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三创”行动,使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发展最强音……

  市长张新起如是解读: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面临“多年未有之变”,新旧经济交替主调下,谁抢占先机、棋高一着,谁就取得战略性的主动;上述一系列战略部署,映射出青岛在顶层设计上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努力,也适时地赋予青岛实体经济清晰方向和巨大动力。

  其中,基于“互联网+”发展大势提出的“互联网工业”,是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精彩一笔。红领便是成功案例之一:该公司用10年时间、投入2.6亿元,将整个工厂建成一台数字化大工业3D打印机,接收到用户在网上自主选择的数据信息后,即可自动进行模块化组合定制西装。据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介绍,通常高端定制西装需3至6个月,售价最低1至2万元,而红领从接单到出货最长7天,只需2000元,在“利润比刀片还要薄”的服装行业,红领的利润却在以150%的速度增长。

  截至目前,青岛已培树了海尔等大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典型,争创了5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7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项目,数量居同类城市首位。得益于互联网工业的强劲支撑,青岛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已达到74,后劲绵绵不绝。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替代效应,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外向度超60%的青岛,还加快发展动能的转换,实现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近年来,与发展思路的不断创新相一致,青岛的科技创新实力迅速膨胀,创造出举国瞩目的“青岛现象”:“十二五”期间,青岛累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是上个五年的5.5倍,排名由副省级城市第13跃至第一位;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348家,比2011年增长了2.3倍,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城市,创新型城市已端倪初现。

  “虚”“实”相济

  2016年,人民论坛测评中心曾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健康度进行测算分析,青岛的GDP健康度、经济增长稳定度均名列第一。

  据青岛市统计局介绍,近五年来,青岛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 “三二一”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然形成;整体看来,青岛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基础和支撑条件稳固。这里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稳固”,指的正是实体经济的夯实为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近几年,正是青岛金融业衔枚疾进的黄金时期:金融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6.9%;2016年,青岛跻身全球金融中心第46位。“财富青岛”隐隐成为城市新的金字招牌,成为青岛挺进“万亿俱乐部”的“夺宝奇兵”。

  金融业的直上青云,与实体经济的“好风借力”密不可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形势下,青岛工业投资总量连续3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实体经济向高端转型直接引发了金融业的繁荣。仅去年第一季度,青岛新增贷款就超过2015年全年新增贷款的二分之一,其中三成新增贷款流向以环保、技改和高端设备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业。

  “当年批复青岛财富管理试点城市时,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心里都没底,但这几年来的发展令他们都刮目相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当时只关注到青岛相对薄弱的金融业基础,而忽略了青岛实体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青岛市金融办主任白光昭总结说。

  统计数据证实了白光昭的结论:2016年,青岛境内企业上市数量达历史最好水平,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突破百家,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突破500家;2016年,青岛市直接融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发债的企业涵盖了国有和民营企业,遍布港口物流、能源、建筑、橡胶及基础设施等各个行业。

  实体稳则经济稳,虚拟经济的发展又反哺实体经济向高端转型——这一良性互动,清楚地显示出来。

  不仅是金融业,实体经济带动的产业升级势头在青岛正如火如荼:2016年,尽管本土没有大型消费网站,但由于制造业发达及“互联网+”行业发展强劲,青岛网络购物飞快发展,快递业迅猛增长,全市快递业务量增长55.5%,业务收入增长24.1%;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极大拉动了电信业务量的增长,电信业务总量增速达50.7%……实体经济发展带动的“多米诺骨牌”,在各领域精彩纷呈地上演着。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郭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