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渐成全球趋势,国际资管机构为投资组合“减排”

2021-03-23 08:52:58来源:第一财经作者:

  如果今后企业不能做出进一步的根本性改变,符合条件的投资标的将急剧缩水。
  逐步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趋势,中国的“30·60”目标加速了这一趋势。五年前在巴黎,各国同意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投资机构也纷纷跟进,承诺为投资组合“减排”。但如果今后企业不能做出进一步的根本性改变,符合条件的投资标的将急剧缩水。
  MSCI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即使是在乐观情况下,MSCI的模拟显示,在2020-2030 年期间,符合2摄氏度升温路径的公司数量每年平均将减少5%左右。到2030年,符合条件的公司数量仅为原来的32%左右,相当于目前总市值的 40%。如此大的转变,可能会逼迫一些公司大幅减少碳排放,以求继续获得资本支持。
  富达国际亚洲股票投资总监缪子美此前对记者表示,当前众多全球资管巨头都已逐步承诺为投资组合“减排”。 在2020年12月12日,即《巴黎协定》成立5周年之际,三十多家管理着逾9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机构承诺,将在2050年或更早前实现其投资组合中的净零碳排放,即“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净零碳排放资产管理人倡议)。

  企业行动迟缓,可投股票范围将缩水
  五年过去了,领先的投资机构均展现出向《巴黎协定》看齐的决心,表示与一切如常(business-as-usual, BAU)的基准情景相比,它们如今的投资组合更有助于地球“降温”。
  然而,在2021年,“低垂的果实”已被采摘完毕,更严峻的挑战即将开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于追踪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的虚拟投资组合,通过避开约15%处于3摄氏度以上升温路径的成分股,转而配置剩余的成分股,就可在2100年之前将变暖幅度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到这里,其实还比较容易。但如果要进一步实现2100 年只升温2摄氏度或1.5摄氏度的终极目标,企业和投资者将面临更大困难。根据MSCI的升温潜能估算值,从现在到2050年,在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每家公司的总碳强度每年平均要下降 8%~10%。” MSCI表示,投资组合每年要实现如此大的降幅是非常困难的。
  MSCI表示,根据《巴黎协定》的目标,虽然很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减少,但与过去五年相比,未来五年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难点在于,如果政策和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企业也不采取实质性行动,随着实现净零排放所需要的减排幅度越来越大,符合《巴黎协定》要求的投资机会将逐年减少。
  从2100年的目标温度出发,向后推算出所需要的减排幅度,可以看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是一项多么巨大的挑战,因为如果要在本世纪末实现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从2019年起,全球排放需要每年减少9%-15%,并在2050年前达到净零排放。
  据MSCI估算,截至2020年11月30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16%的成分股公司符合2摄氏度升温情景的要求;5%的成分股公司符合1.5摄氏度升温情景的要求。可见,为实现所需要的减排幅度,无论是在整个社会层面,还是在构建投资组合方面,我们都面临巨大挑战。
  三条潜在路径为投资组合“减排”
  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每年如何实现如此大的降幅? MSCI认为目前有三条潜在路径。
  首先就是公司参与。如果要确保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每年平均降低碳强度8%-10%,就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号召公司积极参与。但这项任务十分艰巨,不同行业所承受的负担也不平等。很多公司需要做的远不止小修小补、提高效率,其中一些要完全转变商业模式,包括退出一部分业务线。
  近年来的情况让人难以怀抱信心。截至 2020年9月30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只有472家或5%的成分股公司承诺的碳减排目标符合2摄氏度的升温路径。但也还有希望。在上市公司中,一些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包括荷兰皇家壳牌、意大利国家电力和沃尔沃汽车,近期均已宣布更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此外,谷歌、苹果、沃尔玛、巴斯夫和西班牙国家石油等一系列公司也承诺实现碳中和、负碳排放或净零排放目标。
  其次就是投资组合集中化。如果公司的去碳化力度不足,投资者能够投资的、满足2摄氏度或1.5 摄氏度目标的公司将越来越少。这会导致投资组合高度集中化,通过量化方法,将配置权重转向少数几家公司。即使是在乐观情况下,MSCI的模拟显示,在2020-2030 年期间,符合2摄氏度升温路径的公司数量每年平均将减少 5%左右。到2030年,符合条件的公司数量仅为原来的 32%左右,相当于目前总市值的 40%。如此大的转变,可能会逼迫一些公司大幅减少碳排放,以求继续获得资本支持。但如果公司做不到,由于集中度风险,大型投资机构恐怕无法继续将大笔资金配置到越来越少的公司上。
  这也就引出了第三条潜在路径,即转向其他资产。如果符合《巴黎协定》要求的可投资上市公司数量在未来五年内大幅缩水,投资机构可以采取“出售再投资”的方式,将资金从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中撤离,并转移到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上,资产类别不限,从而直接为实现2摄氏度或1.5 摄氏度的控温目标做贡献。
  一些领先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在这么做了。例如,一些丹麦和英国的养老基金已经开始配置定向资产,包括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项目未来有望推动零碳转型,同时降低整个投资组合带来升温的潜力。更多投资者选择购买绿色债券,导致发行量和发行规模持续走高。例如,德国在 2020年9月首次发行主权绿色债券,募集金额65亿欧元,超额认购5倍。
  国际资管机构强化ESG投资
  在这一背景下,ESG投资也愈发受到国际投资机构的关注。目前,除了对于G(公司治理)的关注,E(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落实到操作层面,资产管理者对ESG的实践无疑是“积极参与”(engagement),即利用代表客户拥有的股东权力,积极地与标的公司沟通,干预他们在ESG方面不恰当的行为或决策。此外,国际资管机构的股票分析师不仅看股票估值与基本面研究,同时也是ESG分析师,这样才能保证对公司有深刻、全方位的理解。
  缪子美表示,以地产行业为例,分析师通过研究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地产商,发现在ESG方面公司处在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港商相对超前,尤其是在E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在披露方面也做得相对更完善。
  例如,有的企业有明确披露节能减排以及碳排放的长期承诺,并且按照承诺制定每年的内部计划,所有中层员工与管理层的绩效薪资与ESG目标挂钩;在中央集采方面,对供应商有明确的环保材料要求,这些都是明确加在合同里的条款。公司不仅对内部员工有环保培训,对供应商和合作方都有每年的培训要求;在绿色建筑方面,有的企业不仅保证所有新的项目满足绿色环保认证,更开始系统推进已有存量建筑的节能减排改造和绿色认证。

  目前,ESG绝不仅仅是情怀。通过比较MSCI ESG评级最高的公司和评级最低的公司在 2013年5月31日至 2020年11月30日期间的表现可发现,在此期间,ESG评级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公司(每半年重新排名)年均表现比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公司好2.56%(前三分之一上涨1.31%,后三分之一下跌1.25%)。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