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为何游走在冒领与闲置之间

2016-07-01 09:23:00来源:青年时报作者:舒圣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审计发现1.51亿扶贫资金被虚假冒领或违规使用,其中17个县将2000多万元用于弥补业务经费、发放福利等。8.7亿扶贫资金闲置或浪费,其中闲置时间最长的超过15年。审计还发现,云南寻甸县2015年发放的6560万元扶贫贷款中,仅有一半发放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资金不是被冒领挪用,就是被闲置浪费,这当然是令人气愤的事情。本次审计重点抽查了17个省的40个县,这40个县2013年至2015年收到财政扶贫资金109.98亿元,本次只审计了其中的50.13亿元。才审计50亿的扶贫资金,就发现1.5亿元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8.7亿元闲置或损失浪费,问题资金比例高达20%。如果将此比例扩至全国,扶贫资金问题实在严重。

   扶贫资金被冒领挪用的报道,可谓多如牛毛,比如河南中职教育“蓝领班”培训7万多人,其中近半数造假,套取扶贫资金近亿元。一家地方培训机构就能冒领近亿元扶贫款,那么多“妖魔鬼怪”都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违法违规使用的扶贫资金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遏制扶贫资金被滥用,相关部门不得不出台更为严厉的监管规定,而这又导致了严重的资金闲置和浪费问题。

   那么多扶贫资金闲置,公众虽然很生气,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地方不作为。我国传统的扶贫模式是,上级做规划下面来实施,县里等省市安排,乡、村等县里安排。扶贫资金的使用,做规划的一批人,实施是另一批人,导致使用规划同现实情况脱节。

   扶贫资金被冒领挪用是公平问题,扶贫资金被闲置浪费是效率问题;为了更加公平不得不牺牲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又难免破坏公平,这是一对矛盾。作为纳税人,如果在冒领挪用与闲置浪费之间做选择,大家恐怕还是宁愿选择后者。扶贫之难,不在于花掉多少钱,而在于不能花了白花,更不能花了还不如不花。我们现在提倡精准扶贫,但即便“精准识别”,恐怕也难以识别出应扶贫的对象。

   相比市场交易行为,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意愿和选择付出成本代价,扶贫的规划者和实施者,都是无须支付任何成本的“慷纳税人之慨”,而且扶贫效果缺少真正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这是扶贫资金使用最大的问题所在。面对想吃扶贫资金“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扶贫资金“掌勺者”,要么自己参与同流合污,要么宁愿让资金闲置,这就是为什么扶贫资金总是游走在冒领与闲置之间的缘由所在。

   要让扶贫资金使用更有效率,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果不能,至少要有足够灵敏的评价反馈机制,总之,一定要让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掌勺者”的自身利益挂钩。如果再不完善监管机制,扶贫资金的闲置,恐怕就是必然的代价了,相比各种不负责任地突击花钱,躺在账上的毕竟还是钱。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