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要“既收钱,又办事”

2016-08-18 09:11:00来源:财新网作者:

  目前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财政收入的征收力度并没有减弱,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财新网】(专栏作家 万钊)7月份金融数据发布后,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的信用投放,即“资产端”关注较多,但是笔者认为,金融机构的负债端,隐含了一个故事,就是“财政政策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积极”。

  央行的政府存款快速增长,与“积极财政”的直觉不符

  我们首先来看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科目,该科目表示政府在央行国库中的国库存款。

  图:政府存款新增规模(累计值,蓝)、财政收支差额(累计值,红)

  从上图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1—7月的累计值,公共财政收支差额已经出现逆差,显示公共财政为净支出,体现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图,但是与直觉不符的是,政府在央行的国库存款却在快速增长,相当于政府一面在积极花钱,另一面存款却不减反增,两者背离的原因是什么?

  背离解释之一:政府性基金收入快速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地方教育附加等,我们看到,进入2016年之后,政府性基金累计收入增速明显快于支出,截至2016年1—7月的累计值,政府性基金收入顺差2051亿元,显示出政府在加大基金收入的征收力度。

  图: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同比(蓝)、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同比(红)

  背离解释之二:地方债置换资金沉淀。地方债发行募集的资金进入国库后将计入财政存款。去年地方债发行几乎没有形成沉淀,而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扩大,有的置换债券由于金融机构不同意置换而无法使用,由此形成财政资金沉淀。

  如果我们同时将公共财政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相加,并与政府存款的环比增加做比较,可以看到两者在6、7月偏离较大,我们猜测,这两个月发行的地方债可能滞留较多。

  图:政府存款新增规模(累计值,蓝)、公共财政和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累计值,红)

  财政支出资金大量淤积广义财政部门

  我们再来看一下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该表也有一项政府存款科目,下分两个子科目,分别为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其中财政性存款除了央行的国库存款之外,还包括预算外存款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定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主要是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存款。

  从过去五年的1—7月的累计值比较来看,财政性存款的累计新增为过去五年的第二高位,而机关团体存款的累计新增则远远高于历史同期,这意味着,虽然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力度比较大,但是有大量财政支出资金淤积在广义财政部门,没有真正使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广义财政部门没有支出的动力和积极性;财政资金大多为专款专用,使用限制较多,不够灵活;地方债资金偿付不及时,滞留在机关单位;PPP项目和产业扶持基金的财政拨款已经到位,但是项目还没有实际运作等。

  图:财政性存款新增规模(累计值,蓝)、机关团体存款新增规模(累计值,红)

  积极财政政策要“既收钱,又办事”

  回顾目前的财政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财政收入的征收力度并没有减弱,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加强(比如政府性基金收入),这其实是抬高了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相当于“收了钱,却没办事”,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简政放权的最终效果在于切实给企业减负,而不是废除几个文件。可以从削减政府性基金收入入手,因为政府性基金收支与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有关系,未来政府承担的一部分社会职能可以逐步剥离,进行市场化运作。

  盘活地方债置换资金。前文讲到,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扩大,部分资金形成财政资金沉淀。在未来的财政改革中,可以考虑允许置换债资金先进行投资,并用以后年度的新增债券规模相应抵减。

  以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为抓手,督促各预算单位加快支出。财政支出资金淤积机关团队,有政治周期的因素,也有刺激政策不明朗的因素,也有财政资金使用不灵活的因素。可以考虑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督促各预算单位把财政资金真正“用掉、用好”。

  作者为金融监管政策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现就职于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