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03-05 09:09:00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孙韶华

  3日开始,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今年是落实十九大部署的开局之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按照中央的部署,要重点做好八项工作。依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如果说此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扩张为主,主要解决的是短缺问题,那么高质量发展则是在新的方位下,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更多依靠新动能的发展。这要通过三大变革来实现。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竞争优势建立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优势方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要素结构的升级,这既包括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包括用创新、科技等带动要素结构的升级。从投入产出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

  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增速保持稳中有进的同时,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主导和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初步显现。新的经济动能增长更加明显。例如,2017年,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8.1%、67%、51.1%、40.1%、31.3%、30.6%,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5.0%和15.1%;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跻身世界前列。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仍有相当数量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沉淀在产能过剩、效率不高的产业中,拖累了经济转型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应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这些要素逐步转移到附加值更好、更加集约环保的产业中去。

  高质量发展,是更加协调均衡的发展。近年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不过,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依然存在,这也将影响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将更均衡更协调。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呼应的。在我国经济保持连续几十年的高增长过程中,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实惠。五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全面小康已经进入关键决胜阶段。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增长9.0%。人民期盼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更高质量的需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速的基础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增强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张田夏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