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5 10:34:00 作者: 来源:1财网
这几年收藏市场风生水起,拍卖市场上屡现天价。随着一个又一个暴富神话的上演,全民追逐“收藏热”已成现实,下面我们就通过图片,一起来看看哪些收藏品最有收藏价值吧……
黄玉
这种石头在2000年开采之初被称为“黄蜡石”,后来其中色泽金黄、石质细润、达到玉石级的“黄蜡石”被称为“黄龙玉”。业内人士介绍,2004年以前,“黄蜡石”身价很低,现在摇身一变成“黄龙玉”,目前身价已到每千克几千元乃至上万元,5年身价涨千倍。
炒作也好,货真价实也罢,黄蜡石的价格疯狂飙升是不争的事实。据说,5年前100块钱买来的黄蜡石,目前身价达到数十万,黄蜡石成了又一个和田玉。
“现在都不叫黄蜡石,叫黄玉了!”一位做了二十几年古玩生意,玩了十几年石头的行家俞先生说,在金华地区的沿江地带,都发现过黄蜡石。以前黄蜡石不值钱,如今已经与和田玉一样,成为收藏者追捧的新宠,又一个疯狂炒作的卖点。
“最好的黄蜡石,手电筒照过去是会透的、泛黄的,黄蜡石市场行情很火,好的石头,一两斤重就可以卖到三十几万了。”
黄蜡石因其表层内蜡状的质感色感而得名。
黄蜡石的叫法有很多种,云南叫“黄龙玉”、金华叫“婺江黄”,还有湖南黄蜡石、鸭绿江黄蜡石等等。
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硬度6.5~7.5。黄蜡石静眠山中,也有些由河道搬运到江河中。
黄蜡石的硬度与翡翠相当,比水晶略低,比和田玉高;韧性略次于和田玉,略高于翡翠。它的一切特质,在行家看来,都介于玉和石头之间。
沉香摆件
沉香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材、收藏品,也是稀有的高级香料。它结于瑞香科沉香属的树木,和檀香相比,沉香并非是单纯的木材,而是树木由于受到外力伤害或真菌感染后,在伤口处分泌油脂自我修护时,形成的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
我国自古以来就传承了悠久的香学文化,早在宋代,就有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据史料记载,我国“香文化”的发展始于春秋,成长于汉,成熟于唐,鼎盛于宋,传承于明清至今。宋元时期,人们更是把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一起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历代文人雅士均留下了无数以品香为题材的名诗佳句。
自去年开始,沉香的价格便涨势迅猛,连续两年以超过30%的幅度加码。其中,收藏级别的沉香原料涨至100万元/公斤,品质最高的顶级奇楠沉香原料则高达1000万元/公斤,若制成艺术品每克都要数十万元,目前市场上极其少见。
短短两年间,沉香的价格狂飙十几倍,而最好的沉香每克已接近5万元,其身价已百倍于黄金。古有“沉香救母”的神话故事,现如今,沉香价格的飞涨也向人们诠释了一回沉香投资的神话故事,如此迅速高涨的价格,确实犹如收藏市场杀出的一匹黑马,创造了沉香在收藏市场的不朽奇迹。
虽然产量极少,但沉香的应用却非常广泛,自古以来沉香的收藏都是一种时尚。它不仅可以制成手珠、念珠等各种收藏品,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另外,沉香还是一种神奇的香料,它清凉的香味能使人情绪放松。虽然用来做沉香粉末的一般都是等级较差的沉香,但每克的价格现在也要300元左右。
猴票
作为邮市风向标的1980年《庚申年》邮票,俗称“金猴”邮票或者“猴票”,自从问世以来,从面值8分一直上升到1997年的2000元,升值25000倍,随后邮市进入低谷,猴票略微降低,到2003年初,邮市再度火爆,猴票立即上涨到4000元,价格翻番,2009年以来,邮市再度进入上升通道,猴票由5000元、6000元、7000元、8000元,一直涨到目前的近万元一枚,较原面值升值高达十万余倍。
数月以来,一条邮市新闻引起市场的热烈关注。1980年发行的面值8分钱的庚申年猴票,在5月举行的拍卖会上,当年每版仅价值6.4元人民币的整版猴票(1980年T46庚申年猴邮票80枚全张)突破90万元人民币大关,再次刷新这枚堪称邮市风向标品种的历史纪录。仅仅半年间,整版猴票竟暴涨近50万元。
猴票热炒的背后,是整个邮、币、卡等传统民间喜闻乐见的收藏市场重新开始火爆。随着资金的源源流入,市场热度节节攀升。
在上海最大的邮品收藏市场卢工邮币卡交易市场,目前已一改曾经的冷清,而是热闹非凡,市场上的藏品也“涨声一片”。据了解,不但是最早的生肖票一票难求,目前第二版生肖邮票也涨势凶猛。2009年整版的第二版生肖邮票价格才1000元多一点,现在价格大概是3700元了,这里面单枚龙票的价格就要2150元,去年只有800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