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1 09:56:00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近期,由于股市融资的困境,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电信、中国石化(600028)、大秦铁路(601006,股吧)等上市公司提出了分别发行600亿元、500亿元、200亿元、150亿元公司债的计划,合计1450亿元。其中,中国石油600亿元发债计划已于7月底获临时股东大会批准,该发行规模属公司债历史之最。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中国石油已经向国务院递交了在银行间市场同时发行公司债的请示。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觉得交易所市场的容量太小了。如果不能吸引中石油这样的大公司来发债的话,实际上(交易所)市场会越来越萎缩。”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如此大规模的公司债一旦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将面临较大挑战。
上证所显然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压力。上证所副总经理谢玮在前述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券商能够全力支持这批公司债的发行工作:一是动员投资者认购公司债券;第二是大力发展针对公司债的券商理财产品;第三是券商自营业务的协调和配合。
不仅如此,上证所还要求各家券商在本周五之前要书面提交与发行相关的具体方案。除了一份包括客户、理财计划、自营等三类认购的《公司债认购意向表》之外,还要提交券商发行与这批公司债挂钩的券商集合理财的具体方案。
上证所副总经理刘啸东在会上明确表示,此次发行的四只公司债,将作为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的做市券,交易所将根据券商的做市表现,调整做市商队伍。
目前,由于债市主力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不能进入交易所市场,使得仅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公司债在投资主体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另一拿券大户保险公司还不能投资无担保的公司债,这使得公司债的投资主体再次受限。
受到交易所债券投资主体限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模一直远大于交易所债券市场。去年全年,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金额63万亿元,占全国债券交易金额的96.9%。
去年9月,长江电力(600900,股吧)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了第一只“公司债”。截至目前,累计发行公司债13只,发行规模312亿元。
“中石油希望自己的融资成本能够尽量低。”来自另一家券商的固定收益部人士昨天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中石油的这批公司债确定了中银、中金和中信这三家主承销商,另外还有三家副承销商和六家分销商,但是具体的产品设计都还没有确定。
据了解,对于中石油低利率发行公司债的要求,有券商在上述座谈会上表示,票面利率缺乏市场化定价,将不具备投资吸引力,建议网上发行公司债,重视散户投资者的力量。
有券商认为,应加快交易所市场机构投资者建设。诸如:让商业银行可以到交易所认购公司债;允许保险公司投资无担保公司债;大力发展偏债型基金;大力发展券商理财产品,简化审批手续。
同时,还有券商向交易所建议称,应借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法,对债券市场创新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允许利率互换产品、信用违约互换等产品在交易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先行先试。
消息人士透露,铁道部总额800亿元的铁路建设债券日前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800亿元额度计划分期发行,首期200亿元预计9月启动,主承销商为国家开发银行、UBS、中金、中信及其他几家券商。这一发行额度将创下企业债发行规模的新高。
另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企业已发行加上正在申报的企业债已超过2700亿元,预计今年企业债发行将超过去年1700亿元,突破2000亿元。
年初,发改委下发通知称,现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程序先核定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将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这一核准程序的简化,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
铁道部作为铁路建设的投融资主体,2007年,分两期共发行了总额为450亿元的企业债,成为当年单只规模最大的企业债。在今年上半年中期票据刚刚推出时,铁道部也成为首批发行者,发行了3年期总额50亿元和5年期150亿元的中期票据,总额列居单只发行规模首位。
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孙利萍认为:“目前铁路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是脱节的,大量的铁路基础设施需要建设,但由于资金不足,铁道部每年完成的投资额度并不令人乐观。因此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
国金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铁道部计划投资2250亿,实际完成2071亿元;2007年计划完成3320亿元,实际实现2623亿元。
截至上半年,发改委共批准发行了24只企业债,发行量合计890亿元。其中,有10只企业债在上海交易所发行,发行量为544.35亿元,有5只在深圳交易所发行,发行量为86.2亿元,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有9只,发行量为259.9亿元。
近期诸多迹象表明,下半年债市供给将扩大。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邀请部分券商开会讨论加快公司债审批速度,而中期票据的暂停发行,也使得原本计划发行中期票据的大型优质企业转而发行短期融资券作为替代品种,从而推动了近一两个月短期融资券发行量的飙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