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

2014-12-09 15:06: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分享到: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从梳理、发现和发掘蓝黄战略对金融创新的需求着手,以创新的理念审视和思考金融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参与蓝黄战略的金融创新实践,把满足现实需求与引导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个性化创新、线性创新、组合创新、协同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设计,以蓝黄战略的推进,激发金融创新的动能,以金融创新的实践,推动蓝黄战略的实施,从而实现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融合、同生共长。

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

  按:蓝黄战略同属国家战略,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必将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创新实践。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从梳理、发现和发掘蓝黄战略对金融创新的需求着手,以创新的理念审视和思考金融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参与蓝黄战略的金融创新实践,把满足现实需求与引导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个性化创新、线性创新、组合创新、协同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设计,以蓝黄战略的推进,激发金融创新的动能,以金融创新的实践,推动蓝黄战略的实施,从而实现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融合、同生共长。本期《金融研究动态》对其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摘编整理,供参阅。

  蓝黄战略是两个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合称,分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分别于2011年1月4日和2009年12月1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由于时间上相连相近,空间上有交叉和延伸,在行政区划管理上,两个经济区又同属山东省管辖。所以,本课题将其视为一个互联互动、互依互补的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研究。当然,蓝和黄不仅仅是颜色的区分,在资源特征、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上也是有区别的。尽管如此,蓝黄战略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却是高度一致的。

  一、蓝黄战略对金融创新的需求研究

  蓝黄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梳理蓝黄战略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创新的前提。

  1.产业政策对金融创新的需求

  产业政策是金融创新方向的引导者。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发布权在国务院,这种高规格权威性的发布,能对产业政策的实施能起到强制性的效应。在产业政策制定时,会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衔接与配套,金融的配套就在其中。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与其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往往是同步的,这就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环境,提供了引领,提供了新领域。

  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将发现的市场缺陷给以弥补,更科学、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市场缺陷的存在之处,往往也是金融配套的薄弱环节所在,资金、资本等核心金融要素不能有效地配置进来,市场的缺陷就难以修复。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往往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联手那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干预和引导,最常见和有效的手段就是创造条件对资金、资本进行引导,而金融创新就成了必然选择的路径。

  产业政策实施的特征,往往表现为厚积薄发,使产业的后发优势得以爆发。既注重远近结合,又要以当前为主,在寻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传导到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上来,就是需要金融创新既能打出直拳,先破局,又要有配套的组合拳来跟进控局。产业政策在制定的环节就显现出来的、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和协调性,本身就是对金融创新的一种天然需求。

  蓝黄战略承载着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山东半岛区域经济的实施。既有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也有区域经济的闪光点,同时又是金融创新的突破点。蓝色经济区依托海洋资源,强调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科技先导和海洋生态系统。黄色经济区依托黄河三角洲,这个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的生态资源,强调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后发优势。而如何更好的实现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如何更好的实现黄河三角洲生态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是产业政策对金融创新的现实需求。

  2.区域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

  区域是有明确的范围界限的。区域经济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概念。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虽然庞杂,但有可比性,而地理概念这个基本要素,具有天然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地理的自然属性本身就是资源,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或者干脆地说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正是蓝黄经济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存在,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前提条件,对金融创新提出了独特的需求,从而也为金融创新的实践提供了平台。

  蓝黄区域经济对金融创新的内生需求,表现在对区内自然资源的金融价值发现上。土地资源可以流转,林地资源可以质押融资,矿权可以拍卖,那么海洋资源呢?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怎么个吃法才能吃得更好、吃的更香呢?海洋资源值多少钱?黄河三角洲生态资源值多少钱?需要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估值体系来度量,这是蓝黄战略对金融创新最急迫,也是最大的内生需求。

  区域经济对金融创新的外在需求,表现在区域经济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需要与外部环境和条件相互作用,需要“引进来、走出去”。其实,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这盘大棋中,就是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黄河流域九个省区的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来设计的。蓝黄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提高山东半岛经济的辐射力,而如此大规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若没有资金流的带动和承载,没有资本的纽带来连接,没有金融创新的配套,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根据蓝黄战略规划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投资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资金需求也基本相当。如此庞大的投资需求,迫切需要金融创新的驱动,只有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大规模的产业资本和长期投资才能进的来,留得住,落地生根。

  3.地方政府对金融创新的需求

  地方政府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者,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其职能的发挥与辖区内的金融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当前,风生水起的地方金融改革,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职能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金融创新需求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往往从区域经济的特点出发,提出一些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金融创新需求来,甚至动用行政力量去推动金融创新的开展。

  地方政府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一旦膨胀,强势政府与负面清单管理指向的矛盾就会出现。这也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关政府有效管理和职能发挥的理论很多、争论也很多的原因所在。毕竟金融创新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高智商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有待于动态的风险监管及后评价体系的检验和评判。可以有争论,但不可以不作为。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地位。这就意味着,蓝黄战略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主要要通过金融创新这个市场化途径来解决。按照这个逻辑,地方政府的行政化作用也就会被淡化,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金融市场失灵了,或者出现大的偏差了。而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2013年12月10日,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潍坊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创33条”)及时地承接了9月7日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称山东“金改22条”)续写山东省强势政府的新篇,掷地有声。彰显了专业、智慧、高端、霸气和速度。

  山东“金改22条”开宗明义:“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理由很充分:“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与我省实体经济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换言之,金融是短板,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适应,我要补上。“金改22条”中颇具特色的一条是,提出了“加强对金融业的人才支持,”而且话落人到,四位原央行、证监会、山东证监局的处长就分别到任淄博、威海、潍坊、日照四个蓝黄经济区域地级市的副市长,陆续还将在每个地级市配备一个懂金融的副市长,这在全国当属首例。的确,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没有专家治理是不行的。而有如此魄力和能力的举措,没有一个真正的金融大家主政,也是不可想象的。

  4.企业发展对金融创新的需求

  企业发展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是金融创新活动的原动力,企业也是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也是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离开了企业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真实需求的金融创新,就成了为创新而创新的空中楼阁,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企业对创新金融产品使用和检验,金融创新的效果也就无法评价,金融机构的利益也无从实现。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原本就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为了融入社会化生产的分工与合作,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与整合趋势已非常明显,这就直接催生了与企业供应链产品配套的金融供应链产品创新业务。企业的供应链能拉多长,金融创新的配套服务就要跟多长。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及时融资、融资渠道的选择、融资成本的控制、融资量与融资期限如何配置、投融资的风险怎样控制等,这些企业财务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随之,企业发展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二、金融创新与蓝黄战略融合的途径选择

  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实现与蓝黄战略的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从而加快蓝黄战略的实施速度,提高蓝黄战略的发展质量,是开展金融创新的目的。

  1.金融制度创新与蓝黄战略的融合

  制度创新是创新活动的根本,金融创新的根本也在在于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所有金融创新的总开关,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必然会触及到现行的金融制度,引发制度的突破和改变。法度改变了,环境才能改变,创新的活力才能得以爆发。当然,制度的创新往往来自于环境的变化和现实需求的倒逼。

  蓝黄战略的实施为金融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蓝黄战略涉及到国家重要新兴产业、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事关国家利益,也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直接关联。因为重要,所以有制度突破的必要,是谓改革总是由问题逼出来的道理。

  梳理一下当前制度下的瓶颈与约束。一是海洋资源的相关权益不明晰,需要界定。二是海洋资源的相关估值体系没有建立,一本好账没法算。三是黄河三角洲生态资源的价值,还没有从社会环境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资源的通道。四是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与碳排放指标挂钩的体系尚未建立。

  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与安排来实现。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海洋资源、生态资源资产化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金融资源才能有效地配置进来。

  2.金融工具的创新与蓝黄战略的融合

  金融工具的创新始终在进行时。环顾全球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再造和灵活运用,新创造的金融工具花样百出、日新月异,不断满足着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需求。比如,原来只作为支付工具存在的票据,通过贴现、买卖等行为,创新成了流动性好、具有融资功能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不断被创新,也丰富了市场的可选择性。近期,证监会高调推出的优先股实施方案,也为蓝黄区域内有条件的上市公司使用新工具,拓展新空间,提供了新途径。

  蓝黄经济区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海洋经济有别于传统的土地经济,生态经济也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从海洋资源转化成的海洋资产与从生态资源转化成的生态资产,还没有被大量地用作可抵押、可担保、可流通、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存在。资源一旦转化为资产,强大的信用创造和信用增加能力就会释放,可度量的货币性就能显现出来了。

  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够迅速提高蓝黄经济区获得信用的能力,帮助相关市场主体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加快推进蓝黄战略的实施。

  3.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蓝黄战略的融合

  经济理论界认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而制度变迁的路径有两条: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在我国,这两条路都不是最优路径,最优的路径是准诱致性变迁,即由政府提供诱致性变迁的条件和诱因,再由市场主体根据极大动机做出创新。做出这个判断的前提条件是,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发展落后且不均衡,金融监管能力不足且滞后。这种观点是否全面、客观、正确,暂且不去争论。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必须看到金融市场的这些创新和变化:一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表明金融管制正在放松,正在与时俱进;二是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运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正在向国际接轨;三是新三板的推出,市场架构开始形成新的格局;四是地方金融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温州、山东已开始发轫。

  山东“金改22条”明确了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目标。即对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实施公司制改革和功能提升,近期将其打造成为全省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中远期建成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同时统筹规划要素市场建设。

  这些新气象表明,蓝黄经济区所面临的金融市场创新环境已大为改变,到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时候了。黄河入海口冲积新增土地交易权、海洋产品期货交易所、海岛海域使用权交易试点、青岛国际航运交易所等金融市场的创新已箭在弦上。

  4.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蓝黄战略的融合

  金融产品创新是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是金融资源供给多元化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结合部。相对于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而言,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整个金融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创新空间、品种和数量最多的部分。可以说,只要有现实合理的需求,就会有金融产品的创新出现。

  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的满意度。需求无限,自然创新也无限。金融产品的创新创造出来的是什么?对金融机构而言,创造出的是更多的流动性、更高的收益性和更加可靠的安全性,以及“三性”的组合。对蓝黄战略来说,就是要在满足金融产品“三性”组合的同时,能够提高市场主体投融资活动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借助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力,加快蓝黄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发展目标。

  蓝黄战略的实施需要有海量的投资,离不开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但仅靠传统的银行贷款是不够的,融资成本太高,偿债压力也太大,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拓宽渠道,打开投融资通道,资产证券化就是一条路。因为只有将蓝黄经济区核心资产进行证券化安排,投融资信息才能公开、透明、有效地传播,市场投融资主体的交易成本才能降低。通过发行债券、股权、期权等金融创新手段,把固化的资产激活,使其流动起来。

  三、金融创新与蓝黄战略融合的模式选择

  蓝黄战略的实施,对金融创新提出了丰富的需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需求很旺,供给也很足,融合模式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因素。从我国经济改革经验模式的特点和规律来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到立体协同的次序模式安排,是稳妥和现实的选择。

  1.个性化创新模式----寻求点的突破

  蓝黄战略布局宏大,内容丰富,可实施金融创新的地方很多。点多、线长、面宽,而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点在哪里呢?经过梳理对比,我们找到了“个性化”这个突破点----自然资源。

  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湿地资源是蓝黄经济最鲜明的个性特质,自然资源是财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究竟怎么来表述和衡量这笔财富呢?需要估值。所以,构建起自然资源的估值体系,就是实现蓝黄战略“个性化”金融创新的突破点。只有突破了这个点,增信空间才能巨量打开,金融创新的量能才能得以释放,蓝黄战略资源的价值才能重新评估、认识和体现。

  2.线性化创新模式----寻求点的延伸与连接

  线性化创新讲究的是基于点的延伸、连接与辐射,在呼应和联动中形成气候。自然资源估值体系这个创新点点燃之后,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了。蓝色经济之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码头等;黄色经济之生态、湿地、动物、植物、新增土地等。这些亮点都有其金融创新的价值所在,都需要环境的营造,共振的产生,气候的形成,也就是金融创新的系统化配套问题。蓝有蓝的优,但也有其劣,黄有黄的强,但也有其弱,只有蓝黄统筹结合,才能起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金融创新的领域才能更宽阔。

  3.组合创新模式----寻求面的覆盖

  蓝黄战略的主要产业的链条很长,涉及的面很宽,对金融创新也呈现出多环节、多层次化的配套需求。组合性的金融创新,不是简单地把创新要素进行累积和叠加,而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勾兑”出符合不同客户口味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金融解决方案。正所谓“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这个变,就是通过“调声、调色、调味”的组合,调出新的声音、新的色彩、新的味道。

  鉴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构成的现状,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各管一块,而相对于区域经济和企业主体而言,许多投融资业务,尤其是创新金融业务,往往会同时涉及到“监管三会”,单项地报批既影响效率,也增加难度,而联动起来成为一体,张力就会大大增强,金融创新才能形成一个大的面,覆盖到从企业到行业乃至整个产业的面,使金融创新功能的发挥最大化。

  4.协同创新模式----寻求立体化全方位的互动

  在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参与的市场主体多,关联性强,由于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不同、运作模式不同,而且各有所长,各有侧重,这就为互动互补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合作基础,也会带动起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比如,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消息一经发布,各大金融机构就纷至沓来,抢占先机了。

  协同创新需要一个创新的协同机制来推动,“中国滨海金融创新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它是以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为核心,协同相关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构建的一个协同平台。协同创新能够起到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创新效能,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只有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立体化、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局面才能形成。

  金融创新是一项知不易、行更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持续不断的复杂社会活动。每次创新活动都是对现有金融体制的变革和突破,通过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引进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持续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的活动,不断地满足着市场主体不同的金融需求,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赢得新的发展空间。蓝黄战略的实施与金融创新的实践将如影随形,相得益彰。

  (摘编自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蓝黄战略与金融创新中期报告)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