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本站搜索:

独家专访中国电信毕奇:蓝极光点亮LTE技术创新平台[图]

2012-07-13 11:00:17     作者:    来源: 新浪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毕奇,中国电信,LTEFDD
[提要] 7月13日早间消息(桑菊)在日前召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低调”的中国电信再次成为通信业瞩目的焦点。带着这些问题,C114中国通信网对中国电信蓝极光计划的“主持人”毕奇院士进行了专访。

  C114讯 7月13日早间消息(桑菊)在日前召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低调”的中国电信再次成为通信业瞩目的焦点。这次站在“聚光灯”前面的不是占尽天时地利的固定网络,也不是处于风口浪尖的云计算服务,而是被业界热议但又神秘的的LTE移动通讯系统创新技术平台---蓝极光。

  蓝极光为何会被热议,它有哪些创新之处,在未来又将会走向何处?在中国电信已经明确的移动通信网络演进道路上,蓝极光将给中国电信带来什么?作为全球CDMA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之一,蓝极光又将给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生态系统带来哪些新的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C114中国通信网对中国电信蓝极光计划的“主持人”毕奇院士进行了专访。作为IEEE和贝尔实验室的“双料院士”,以及国家“”的代表,毕奇院士向C114中国通信网编辑详细介绍了蓝极光计划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前世

  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来看,LTE成为所有主流运营商共同的技术演进路线,第一次完成了移动通信世界范围内的“大一统”。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发达电信市场都将LTE的规模部署提上日程,这也催生了LTE的全球热情;但在国内市场,出于各方面的原因,LTE方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作为全球最大的CDMA运营商,中国电信虽然已经明确了向LTE演进的整体路线,但具体的技术选择和产业路标并未对外发布,这也给了外界很多的想象空间。如何有效的去填补这些空间,也就成为了毕奇和他所领导的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的使命之一。

  作为全球最优秀的无线移动通信工程师,毕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廿年。“我在2010年回国正式加入中国电信,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中国电信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专门从事一些前瞻性和突破性的研究工作。从这两年的运营情况来看,技术创新中心的体制非常好,也非常灵活,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奇说,“我也非常感谢中国电信的领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为国内最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的“老大哥”,中国电信进入了CDMA2000这一成熟但却并非最健壮的产业链条,但在电信的努力下,通过三年的时间,终于在市场上正式站稳了脚跟。在这个过程中,移动通信也正式成为中国电信的关键支柱,在收入和利润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

  “移动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让我们必须停下来认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爆炸性的数据业务和可持续的运营之间的关系,如何去构建一张低成本、高带宽、高效能的网络。”毕奇说,“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包括LTE和LTE-A,已经成为主流选择。”

  “虽然国内还没有正式商用的LTE网络,但中国电信肯定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务实技术研究,为将来的网络部署做好准备。所以我们推出了‘蓝极光’技术,主要是在LTE/LTEA技术标准之上,构建一个涵盖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平台,大幅度提高LTE移动通讯系统的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毕奇说。

  “海外CDMA运营商对于LTE的探索,将会为中国电信在未来的演进技术上提供良好的借鉴,至于中国电信的LTE部署时间节点,则需要看国家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如何去平衡。”毕奇说。“既要充分发挥3G网络的价值,保护好数千亿元的历史投资;又要平衡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的意义。目前看来尚不具备大规模商用的条件。”

  今生

  “蓝极光是一个大的技术创新平台,涵盖了一系列的增强技术,此次发布的是覆盖增强和流量均衡,未来还将在载波聚合、有源天线和分层组网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毕奇介绍到,“绝大部分研究领域,都是在现有的技术标准框架下,要做到对标准改动最小。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是需要对现有的标准进行修改。”

  “我们按照从易到难,逐个攻克技术难题;按照先生存再发展,短期内重点研发能够见到明显效益的项目,也会做好短中长期研发重点的合理分配。”毕奇说,“我们不是在闭门造车,研发和创新必须要对现网技术有改进和帮助。”

  覆盖是蓝极光平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2G/3G网络已经占用大量低端频段,LTE系统将主要利用高频率组网,导致在同样发射功率的条件下,覆盖面积将大幅减小。为了达到相同的覆盖,基站数将被迫增加一倍以上。按照中国电信的3G网络千亿元的投建规模,覆盖增强将会节省千亿元的投资。

  “我们刚开始提出覆盖增强这个概念时,大家还不是很清楚。但现在这个概念受到了众多国际运营商的支持,并成功在3GPPRAN1中立项,这个项目后期会牵涉到标准修订,用标准改善来进行覆盖增强,所以我们蓝极光计划是有计划有步骤从易到难。” 毕奇说,“3GPP RAN1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标准组织,它的提案通过率只有5%左右,过去两三年立项也是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成功了。”

  “我们主要是在LTE基站两发两收的基础上,增加到4发8收,利用空间分集增益,增加覆盖面积和提高手机信号的接收效率,这也会降低终端的功耗,增强手机的续航性能。”毕奇说,“这个创新最大的难点就在于LTE天线,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必须要控制在3G天线尺寸的范围之内。前期我们在多个省份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3G现网中的天线情况,在产业链的共同推动之下,解决了多天线项目布网难的实际问题。”

  在谈到天线时,毕奇还特意提到了中国移动在这方面的创新研究。“在天线领域,中国移动也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也借鉴了他们的部分成功经验,我也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在技术创新上,毕奇毫无门户之见。“这个技术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于现网的改动非常小。对于终端侧几乎没有影响,任何手机都能够获得这些增益,在设备侧改动也不大,可以充分利现有产业链。”

  在解决覆盖问题之后,如何很好的提升网络利用效率就摆在了毕奇团队的面前。“我们对现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也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情况,移动宽带网络的整体利用效率并不高,在某些区域存在明显的潮汐效应。但我们在进行网络规划和建设时,却必须要按照网络容量峰值需求来投入。”

  其实,类似于应对潮汐效应的流量牵引和负载均衡,业内也有部分运营商在进行研究,比如中国移动所推出的C-RAN,但据毕奇介绍,中国电信的蓝极光平台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削峰填谷提高效益。

  从中国移动公布的技术文献来看,C-RAN是通过引入虚拟化或者集群等IT技术,通过构建POOL的逻辑概念,在空间范围内实现负载均衡。而蓝极光平台则主要是通过对数据和业务的深度分析,通过不同的业务对时延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将部分低价值或者对时延不敏感的业务在网络非繁忙时段进行处理。

  “在2G时代,以话音和短信业务为主,业务对时延要求非常高;但在3G时代,除了发送业务之外,也开始出现部分推送业务,而部分推送业务对于时延并不是很敏感;在LTE时代,我们预计推送业务的占比会越来越高,我们可以通过DPI等技术来对业务进行分类,使得网络和业务能够很好的适配。”毕奇解释说,“我们一开始尝试的是静态配置,但后来发现增益效果并不明显;现在主要是通过动态方式,来获取网络状态,及时有效的获取网络状态,是提升利用率的关键。”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