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9 09:04:14 我要评论
徐锐 来源: 上海证券报郭晨凯 制图
面对全柴动力中小股东强大的“问责”压力,熔盛重工以往在“收购全柴集团100%股权”一事上的强硬表态正逐步松动。
由于熔盛重工收购全柴集团及要约收购全柴动力迟迟未有进展,今年4月份以来,以基金、券商为代表的投资者对熔盛重工的指责、质疑变得愈发强烈。对此,熔盛重工大股东中国熔盛(HK.01101)于6月1日、5日通过港交所连发两则公告,并反复强调本次收购交易的先决条件并未全部达成、协议尚未生效,故熔盛重工尚不必支付对价,6.3亿元预付款也仅仅是交易保证金。但对个中缘由则只字未作解释。
就在本月17日,熔盛重工有意延期实施本次股权收购的表态彻底激怒了全柴动力的中小投资者,后者拟联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声讨”熔盛重工。
在此背景下,中国熔盛于昨日清晨再次发布公告,但言语措辞却变化明显。中国熔盛首先仍强调该收购协议尚未生效,并进一步解释称,协议的生效条件包括取得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反垄断局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其中国资委和反垄断局已批准,交易事项尚待证监会审批。
不过,正如本报昨日《熔盛重工要约“怠工”暗藏私心 全椒县政府被陷“两难”》一文所述,商务部及国资委的相关批文早在去年8月便已下发,证监会之所以还未审批,乃是由于熔盛重工采取“拖延战术”迟迟不上报相关补正材料所致。
为此,中国熔盛在昨日公告中再度解释了迟迟未上报的原因,即熔盛重工目前正在根据国际及国内的经济形势及集团和全柴集团的经营情况,准备涉及全柴集团的行业分布与产业板块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计划、公司定位及治理模式、同业竞争情况、行业整合及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分析。
与熔盛重工17日向全柴动力发函内容不同的是,中国熔盛特别指出上述分析是“为支持申请证监会批准”。换言之,中国熔盛从中想表达的意向是其并非想放弃本次收购。不过,中国熔盛又再次指出,熔盛重工受到国际及国内造船和航运市场严重衰退的冲击,而欧债危机造成的动荡仍未有平稳的迹象,欧债危机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具体影响尚无法详细评估,故熔盛重工尚未完成上述分析的准备工作,而何时完成准备在现阶段存在不确定性。依照上述表述,即便其与全椒县政府未来在延期收购方面达成一致,还是将陷入无限期等待阶段。
在市场人士看来,熔盛重工的“分析”最终无非两种结果:一是分析后决定放弃收购;二是分析后继续推进。但最重要的是,以“分析”为托词,熔盛重工已将收购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何时完成分析也是其自主确定。
记者注意到,熔盛重工在要约收购全柴动力上态度“突变”,与后者的股价走势密切相关。去年6月末,在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反垄断局的相关批复文件尚未下发时,熔盛重工当时强调“待取得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反垄断局相关批复文件后立即将补正材料上报中国证监会。”彼时,全柴动力股价一直在16.62元/股的要约价附近上下波动。但随着去年9月全柴动力股价一举跌破要约价并进入长期下跌态势后,熔盛重工随即将“立即上报”的表态变成了“无限期停报”。
安徽当地一位长期关注全柴收购案的人士指出,如果全柴动力股东全部接受要约,熔盛重工为此需付出最高26.19亿元的要约收购款。而其本意应是想在股价高于要约价时快速实施要约收购,即无人接受要约而省下上述巨额资本开支。孰料后期持续下跌,全柴动力股价去年四季度至今已长期低于要约收购价,公司股东据此接受要约已是大概率事件。更为重要的是,熔盛重工本欲通过本次股权收购掌控全柴动力这一资本平台,但若全体股东接受要约,全柴动力还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进而丧失资本平台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熔盛重工最新作出的“分析”表态无疑值得玩味。如果“分析”的时间周期足够长,直至大盘回暖、全柴动力股价反弹至要约价上方,那么熔盛重工的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熔盛重工所言的“何时完成准备在现阶段存在不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或正来源于此。(记者 徐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