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10:09:00 作者:郎朗 刘相华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近日,海尔集团 CEO 张瑞敏结束了对台湾为期6天的拜访回到青岛,对于今年年初提出要从制造业向服务引领下的制造业转型的海尔来说,张瑞敏2001年以来已是四进台湾。
其实早在今年2月张瑞敏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明确表示,海尔接下来要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以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反应的步伐,其中与台湾OEM 制造企业的谈判已经在进行中。
对于国内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来说,制造业去不去显然是个两难问题,如果坚持利润微薄的制造业,海尔的长远竞争力难以提升;如果完全将生产外包,那么海尔将要面对快速转型带来的剧痛。
海尔横遭围剿
美的电器与小天鹅近日同时发布公告,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两公司同时停牌。分析人士认为,美的电器对小天鹅资产重组的完成,意味着自2005年以来由资本主导的白电资产并购整合已经基本到位,国内白电行业的布局基本成型。而从目前各白电巨头的圈地结果来看,未来的白电产业格局中,海尔、美的、海信将成为这轮角逐的主要力量。
以空调、洗衣机、冰箱为主要产品的白电行业,尽管品类较多,但近几年来优势企业不断推进重组整合,使得行业的集中度持续提高,已呈现与彩电行业类似的由少数企业主导的格局。
业内人士还指出,随着国内白电市场整合暂时告一段落,海尔、美的、海信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后,将显著增强自身实力,最终实现从上游原材料采购、研发到下游销售渠道资源的共享,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以冰箱、洗衣机起家的海尔如今早已跻身世界白电行业前列,集团营业收入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不过,由于近年美的、海信整合重组进程的加快,家电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主打的冰箱、洗衣机产品之外,海尔系旗下一度领先的海尔空调早已被格力、 美的远远抛开,屈居空调行业第三的位置,同时还得面临着海信科龙、志高、奥克斯等尾随者的竞争,压力不言而喻。随着海尔主营业务收入逐渐进入低速增长期且利润很薄,让海尔管理层萌发“去制造化”的冲动。
模组工厂突破
按照台湾媒体的报道,这次张瑞敏与李焜 耀(明基电通董事长)的会谈主要探讨两项事务,一是海尔将邀请友达到青岛投资建设其在大陆的第四座液晶模组工厂,为海尔平板电视业务配套;二是海尔计划将其液晶电视部分制造业务外包给友达旗下的电视OEM 工厂--景智。
早在 2008 年底就有消息称,台湾面板巨头友达计划在华北、西南地区寻找合适的区域来建设其在中国的第三和第四座液晶模组工厂。
友达的表态是很有针对性,在西南友达选择的合作对象是长虹,而在华北选择的合作对象只有海尔。
海尔彩电负责采购的经理孙迎春说,“友达是海尔目前最大的面板和液晶模组供应商,双方的合作非常密切。”
按照张瑞敏的说法,在2006年海尔的液晶电视工厂从一投产就开始亏损,而且海尔是目前国内前6 大液晶电视厂商中唯一还没建设模组工厂的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补上模组的短板。
海尔彩电也一直在寻找更大的生产外包机会,显然友达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东方证券分析师张小嘎表示,“友达在整个台湾电子代工制造的经验相当丰富,尤其2008年 10月成立景智之后,积极跨入液晶电视组装,并为有需要的液晶电视品牌厂OEM ,显然海尔将生产外包给友达是个双赢的合作。”
对于海尔来说,将彩电业务外包给友达显然是个不错的开始,这次将50% 的彩电生产外包给友达后,海尔彩电将主要负责技术开发,比如说与一些国内内容提供商探讨模卡电视的功能升级等。
“去制造化”悖论
张瑞敏在台湾拜访了声宝、灿坤等台湾家电巨头,并将部分白电和小家电业务外包给这些企业,希望声宝能扩大其在青岛的空调压缩机工厂的产能。
显然彩电行业外包只是个开始,而海尔家电业务与台湾OEM 企业的合作将全面升级。张瑞敏近日在海尔内部会议上表示,“家电行业的竞争已不再由技术革命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来推动,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必须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业务模式。”
然而海尔还没有做好去制造化的准备。
对于海尔原来生产基地的剥离,是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在海尔集团的5 万员工中有 60% 以上是生产线上的制造员工,这次海尔集团的大转型将影响到这些制造基地和员工的未来。
有消息称,这次海尔并不是要找纯粹的OEM商,而是希望与台湾的友达、灿坤、声宝、宝成等OEM 商建立合资企业,之后再逐步减少在合资公司的股份,这是一种渐进式的退出。
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周云杰表示,“去制造化显然是个长远的战略,从目前来看海尔要做好的首先是品牌的提升和全新的商业模式的打造。”
在还没有完成全新商业模式打造和品牌提升前,海尔集团的去制造化只能是渐进的,彩电、电脑等业务外包的同时,海尔的白电产能还在通过并购等模式扩张并维持着不到3% 的利润率,而海尔集团目前更多的利润则来自投资、金融、地产等非主业领域。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