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加资金,陆地活塞成功“下海”

2014-09-18 09:10: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刘 珅
分享到:

从最初生产农机、拖拉机活塞,到“下海”成为船舶发动机活塞生产商,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这种“跨界”。“知而不会”到如数家珍  活塞好比发动机的“心脏”,近日,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承利向记者解释活塞的关键性。

  从最初生产农机、拖拉机活塞,到“下海”成为船舶发动机活塞生产商,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这种“跨界”。
  作为我省今年19个泰山学者领军人才团队之一,这个公司通过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团队,将重点突破船用活塞生产制造并使产品达到“高强”、“低耗”的领先水平。
“知而不会”到如数家珍
  活塞好比发动机的“心脏”,近日,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承利向记者解释活塞的关键性。
  “这个刻着直径160mm的活塞,就是最直观的陆用和船用分界标志。陆用直径都在该尺寸以下,超过则进入了船用范畴。”在产品陈列室,张承利说。
  船舶重量大,需要克服的水中阻力也大,活塞尺寸大就可以使用吗?
  “船用可不仅是尺寸上‘大块头’这么简单。”张承利说,“通过给活塞头部添加钛合金、裙部激光碳化处理,可以使活塞更加耐高温和腐蚀,说白了就是‘高强’;而对活塞镶圈由铁环改为激光处理,则是为了控制油耗做到‘低耗’。”
  据了解,这些技术处理,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过去是“知而不会”,通过引进王华明教授团队,目前已经全部进入实质试验生产阶段。他们公司工作人员谈起来也如数家珍。
  “比如加钛,比例精度必须在0.1%以内,多了少了都可能使活塞‘开裂眼’,加还不如不加;活塞镶圈的激光处理,缝隙要严格控制:过小则油耗高,过大则导致活塞高温膨胀‘卡壳’。”张承利说。
资金人才定点突破
  2001年进入活塞制造领域,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最初只是配件市场中生产农机、拖拉机活塞的企业,每个售价不过30元。由于产品门槛低,虽然质量过硬,但连“个体户都能生产”的活塞,还是被大量仿冒并贴上了金港的牌子,且仿冒根本控制不了。
  这些经历使日照金港活塞有限公司意识到“产学研”的重要性。他们加大了研发,逐渐打入主机市场,陆续成为淄柴、潍柴、玉柴等主机客户供应商。但主机市场的弊端在于需求方就几个“寡头”,而供给商却处在较为充分竞争的市场,直接导致利润率低至10%以下,偶尔还需为了维持供应而“不计成本”。
  船用活塞30%以上的利润率,吸引了金港“下海”。
  “下海”谈何容易。张承利说他们到目前仅设备改造就已投入8000多万元,“国内大功率船用活塞基本上靠进口,国外100%技术封锁,例如KS公司、马勒公司,其核心生产环节根本不会安排在本土以外。”
  这种投资大、技术攻克难的领域,靠民营企业单独完成难度太大。因此投入资金引进人才,定点突破某种单一产品,成为不少民企的升级突破口,金港走的正是这条路。“船用活塞研究虽然困难大,但利润空间更大,企业就有动力。”张承利说。
产品质量将高于日韩系
  利润率高只是“好市场”的必要条件,发展起来还得开发有效需求。
  张承利分析,从供给端看,加上金港,目前国内只有3家企业做船用活塞,而粗略估计仅日照本地近海捕捞渔船就有3000多艘。“据我们调研,全国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万艘,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能走出国门,市场更大。”
  金港明年准备申请瑞典船级社认证,从而给产品贴上“全球通行证”。
  从配件市场到主机市场,从国内船用市场到全球船用市场,金港看似只剩最后一道坎,但迈过去很难。“船用配件很难打入国外市场,对方都是自成封闭体系。”张承利说,市场需要时间开发,关键还在于产品质量。
  王华明教授认为,经过技术改进后的产品质量会在日韩系之上。但打入全市场,还有一段时间。

原标题:人才加资金,陆地活塞成功“下海”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