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纳入京津冀规划 专家解读意义何在路在何方

2015-07-17 13:51:00来源:齐鲁网作者: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少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少星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全省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最终以何优势脱颖而出?将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如何更好的融入京津冀以实现协同发展?《舜耕讲堂》访谈栏目特意邀请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少星,就这些问题与网友分享与交流他的观点。

  发挥德州独特优势 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齐鲁网:此前,规划纳入的还有山西大同和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等3个城市,经过一年多的考量,德州最终脱颖而出。请问您认为为什么山东德州会被划入京津冀规划,德州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

  李少星:你提到的这几个城市都具有与京津冀地区空间距离较为接近的特点。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北京、天津以及冀北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也较为紧密。但德州与它们相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问题上,除空间接近的共同区位特点外,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从自然地理上看,德州与北京、天津以及冀中南地区都属于华北平原的自然地理范畴,在水土、生态等自然地理特征上具有更加明显的同一性,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共育共保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共同需求。尤其是在先天形成的地理内聚性基础上,德州与京津冀地区具有更为类似的文化习俗,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共同意识,并促进了人文联系,这将有利于区域的协同发展。

  二是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上看,京津冀地区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在京沪经济带上。按照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主要经济联系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适应目前的经济社会联系格局,以这种市场自发的联系和互动机制为基础、适度施加政策性引导,将更为有效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此外,德州还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节点位置,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也将推动环渤海经济区的进一步壮大成熟,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也更高。

  三是从德州自身情况来看,它的人口和GDP总量均显著高于你所提到的这三个城市,目前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布局已经较为完备。德州前期通过济南都市圈建设,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联动关系也更为顺畅,这些都使德州具有更好的基础条件。此外,大同、赤峰、乌兰察布三个城市所在区域或者是山地丘陵地区,或者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脆弱,进行大规模人口和城镇化布局的条件不如德州。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郭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