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日前,省金融办发布201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各项贷款增速缓中趋稳,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稳健发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上半年,全省本外币存贷款缓中趋稳。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盘活信贷存量和风险防控压力较大。6月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75957.5亿元,比年初增加6097.6亿元,同比少增1911.5亿元;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56825.4亿元,比年初增加3144.6亿元,同比少增648.4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本外币贷款同比少增938亿元。
随着定向降准、降息、支农支小等措施落实,金融资源向经济薄弱环节倾斜,我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6月末,制造业、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5861.9亿元、15673.8亿元,比年初增加910.6亿元、995.6亿元,增量占全部贷款的31.2%、34.1%。小微企业、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1092.4亿元、21852.5亿元,比年初增加753亿元、1205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银行放贷更趋谨慎。上半年,工业新增贷款占增量比重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外币贸易融资、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分别同比少增577.1亿元、169.6亿元和364.4亿元。
受经济寻底、利率市场化提速及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577.3亿元,同比下降11.87%。
下行压力持续向金融领域传导,我省不良贷款较年初“双升”。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154.4亿元,比年初增加158.4亿元;不良贷款率2.03%,比年初上升0.18个百分点。企业担保圈和担保链依然存在较大风险。5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担保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41%,与抵质押贷款占比持平。另外,环境违法成本和风险显著上升,如临沂市被限期治理企业412家、停产治理企业57家,其中34家企业银行授信余额达147.4亿元。
上半年,越来越多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扩大融资,全省实现直接融资1707.5亿元。上半年,全省新增上市公司8家,募集资金21.12亿元;有8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募集资金78.79亿元。6月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62家,其中主板上市公司8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6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2家;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263.47亿股,总市值为2.05万亿元。6月末,全省在新三板挂牌公司196家,公司总股本111.16亿股。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状态活跃,全省两家证券公司(齐鲁证券、中信万通证券)业绩均有提高。6月末,两家证券公司资产总额2205.98亿元,融资融券余额为637.55亿元,较年初增长102%。上半年,两家证券公司代理证券总交易额为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488%。
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依然复杂,全省涉外收支及结售汇均受影响。上半年,全省涉外收支总额1815亿美元,同比下降21.6%。其中,涉外收入951.1亿美元,同比下降18.8%;涉外支出863.8亿美元,同比下降24.6%;涉外收支顺差87.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倍。上半年,全省银行结售汇总额959亿美元,同比下降14.7%;结售汇顺差152.5亿美元,同比下降14.6%。
随着跨境贸易与投资飞速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日益扩大。上半年,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额2725.6亿元,累计结算额达到21352亿元,涉及企业9040家,覆盖境外182个国家和地区。
半年来,全省地方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133家法人机构中73家已完成改制。村镇银行比年初新增16家,共计116家,居全国首位。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业运营,金融租赁公司获批筹建,民营银行等申办工作加快推进。金融资产、能源环境、农村产权、海洋产权等权益类交易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在全省铺开,培训宣传、批复方案、完善配套制度等工作有序开展。
“草根金融”与民间融资平稳发展。6月末,全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3家,注册资本537.83亿元,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467.1亿元;全省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443家,注册资本558.89亿元,同比增长9.22%;其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今年以来新增2家。为加强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设立了民间融资机构协会。6月末,全省民间融资机构已发展到737家,比年初增加57家。
据悉,下半年,我省将着重围绕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引擎”,努力向国家有关方面申请银行投贷联动、股权众筹、保险试点、金融对外开放等金融创新试点政策,探索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可行路径,发挥金融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引领保障作用。
原标题:上半年山东金融业运行保持平稳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