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产业成经济强力引擎 2016年首超2500亿

2017-03-27 09:38:00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成

    世界七大海洋实验室之一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提升中国海洋科技领域话语权;

   海洋旅游业落户总投资3000亿元的80余个重点项目;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5年年均增速26.1%;

   海洋新兴产业5年年均增速22.6%;海洋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5年平均达到35%;

   海洋产业生产总值5年年均增速16%,2016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超过2500亿元;

   这是近年来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海洋产业已成为青岛的强力引擎。青岛的海洋经济为何有如此强大的驱动力?

  在位于青岛即墨市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幅绝美的地球俯瞰图,深蓝色的大洋上“星光”密布,一颗颗璀璨的星点代表的是一个个智能浮标。这是实验室正在进行的战略任务——“透明海洋”的内容之一,由吴立新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已经启动。实验室给这个深海大洋的观测网络起了一个童话般的名字“深海星空”。

  以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大型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一个又一个带着蓝色标签的高校院所、“国字号”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纷纷落户青岛蓝谷,目前已累计引进重大科研、产业及创新创业项目250余个,其中,“中字头”“国字号”等重大科研平台17个,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18个;累计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等各类人才3500余人。一批蓝色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罗博飞水下机器人等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正式启用。

  青岛蓝谷管理局招商促进处处长程谋松告诉记者,蓝谷的引智目标很明确,引进的高校院所或者具有明显的涉海学科优势,或者在传统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并且正在将这种优势向海洋领域拓展。

  去年7月入驻蓝谷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将天大在海洋领域的优势专业悉数搬来青岛,以海洋工程为主攻方向打造了15个专业化研究所,天大的23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也在青岛建设了分中心。

  天大青岛研究院副院长咸良告诉记者,他们与海洋国家实验室共建的“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已经正式启动,承担了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问海计划”的两个专项。

  “青岛蓝色硅谷要围绕打造‘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不断集聚各类涉蓝高端要素,丰富海洋科技新城内涵,使蓝谷成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链接全球海洋科研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域。”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岳国峰说。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曾是一家传统的海洋企业,过去的主业是从海藻中提取海藻酸钠,作为原料出口。而现在,他们已成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在该集团的展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幕: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血后,瞬间凝固成胶条状,出血的伤口不会再跟绷带粘连在一起,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这种神奇材料的主要成分便是海藻酸钠。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克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1吨8000元海带中提取海藻酸钠的价值为1.6万元,将海藻酸钠做成海藻纤维就变成8万元,再做成终端药用辅料就变为240万元,升值300倍。

  价值大幅提升的背后是科技人才的支撑。明月海藻已建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工程联合中心等多个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支撑平台。

  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青岛海洋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青岛,大多数传统海洋产业,都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以来,船舶航运业跌入谷底,国内船舶制造行业进入“严冬期”。但青岛市黄岛区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却是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1月初交付使用的“大海鸥”号3600吨起重船,主钩最高起升高度距水面以上110米,是目前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它的入列将提高我国海洋桥梁建设的能力。这艘船就由海西湾内的青岛武船重工和青岛海西重机联合制造。

  目前,海西重机等企业已把生产重点转向海工装备,中海油、中石油海洋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等3家企业也相继承接俄罗斯亚马尔项目,推动了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即便是最为传统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也在转型升级中逆势大增。5年来,青岛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2016年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4.2%,对全市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

  每到节假日,青岛栈桥等滨海旅游区内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而现在,这种热度又延伸到了青岛邮轮母港。截至2016年底,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已接待邮轮88个航次,接待旅客约8.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0%。随着邮轮产业的不断升温,青岛获批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将对区域旅游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在海水淡化产业方面,青岛也实现了新突破。日前,位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的海水淡化项目开始试运营,日出水量达10万吨,这是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研发的海水淡化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的垄断,而设计者就是青岛三泰膜工业有限公司。三泰膜公司以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纳米多孔陶瓷复合滤膜、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将陶瓷纳米粒子应用到膜加工工艺中,使出水率一举提高了20%。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也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青岛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主的产业体系。2016年,青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海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等产品正逐步推向市场;西海岸海洋功能性保健食品及配料、正大海尔制药等一批高端优质项目也在加快集聚。5年来,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19.1%,成为青岛海洋经济的一支生力军。(记者刘成)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景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