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特色办学纪实

2017-10-31 10:25: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宪章

  “双主体”模式让乡村教育结硕果

   山东利津县北岭中学校长 刘宪章

  学校秉承“双主体教育”的办学思想,实施系统化管理,从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设计、德育设计、文化设计、规章制度设计、发展愿景设计等多个层面和领域,进行了优质学校的顶层设计,时时处处彰显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特色办学理念,迎来乡村教育的遍地花开。

  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学校。经多年积淀,学校形成了“务实敬业、严谨创新”的教风,“阳光积极、追求卓越”的学风和“通力合作、立即行动”的工作作风。作为“市规范化学校”和“市教学示范学校”,学校在全面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改革创新的征程上傲立潮头,教育教学质量屡创佳绩。截至今年,学校已连续十年获得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综合考评名列全县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市师德建设示范学校、市文明校园、市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学校、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市特色运动队、省科普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优秀教育网站等二十余项市级、和近十项省级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双主体”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

“双主体”即教师、学生同为课程实施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互为主体。

  学校秉承“双主体教育”的办学思想,实施系统化管理,从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设计、德育设计、文化设计、规章制度设计、发展愿景设计等多个层面和领域,进行了优质学校的顶层设计,时时处处彰显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特色办学理念。这里的“双主体”即教师、学生同为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交互的主体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作为资源相对缺乏的偏远农村学校来说,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坚信,有了好的老师,才有好的学校,并把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放到同一时间空间的不同维度来考虑,在教学中,科学引导每个学科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能架构起这个学科的价值取向,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学它,激发教与学的内在动力,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最终落脚到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这一根本点上。

实施“学思课堂”模式,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

问题意识、评价支持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更为科学的体现。

  探索开展“双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学思课堂”的研究工作。根据务实高效的原则,开展“学思”课堂的理论和操作研究。关于“学思”课堂的“学”,包括实施学生“先学”的最大化策略,借此最大程度的剔除课堂低效成分,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继续实行小组教学,落实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评价支持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更为科学的体现。关于“学思”课堂的“思”,就是开展共性和个性化问题的探究与总结,关注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性的问题,注重“问题暴露”,关注“相异构想”,提倡“深度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与思考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和思维力,实现“学本课堂”,教师在“学思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文本和知识的深入研究上,尽量装满自己的“一桶水”,师生主体地位的交互变化,促进了“学思课堂”的和谐高效。

  开展“共阅读”活动,提升“双主体教育理念”内涵。

  “一个校园里有触手可及的图书就是最好的文化。”对乡村教育来说,面对城乡资源的客观差距,学校实施了“共阅读活动”的策略,弥补乡村学校阅览室空间不足,读书环境以及设施条件差的缺点,学校把五万余册图书全部开放,搬出藏书室,放到最方便学生阅读的地方,教学楼变成了书房,让学生置身于书籍之中。简化借阅程序,完善借阅管理流程,教师、学生随时随地的阅读,学校把更多的空间做成大家读书交流的平台,不断开辟“好书推荐”,“读书明星”“书香班级”“优秀读后感”等栏目,让每一棵小树把自己的根深扎于书籍,深扎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汲取营养,积蓄力量;在现代的文明中,潜心探索,以此打开凝望世界的窗户。

教师作为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作为课程参与的主体,需要不断的对话生成。

  突出课程领导,丰富“双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活动。作为乡村学校,学校因地制宜拓宽途径,开设多门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如:结合“绿色蔬菜之乡”资源,开展校村合作,建设了五十亩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蔬菜大棚,请菜农当老师,把生硬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学校也精心设计了内容丰富、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系列文体活动,春季运动会,冬季越野赛,文艺汇演,淘宝节等都发挥了系列活动的育人功能。“不学礼,无以立”,学校把入校,离校,入团等仪式开发成课程,在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开展仪式活动,在凝聚意志、营造氛围、引导价值取向、坚定信念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彰显了文化内涵。教师作为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作为课程参与的主体,需要不断的对话生成。

  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人生的幸运,

也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反对坐而论道,

提倡少评论多实干,加强作风转变,对学校来说,风气就是文化。

  管理即是文化,着力推行“双主体教育理念”的制度文化建设。在评先树优和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原则。不断加强依法治校力度,完善了考核机制,加大捆绑比重,用评价助推团队建设。保持教师稳定,坚持聘任大循环,让更多的人经历毕业班以及更多岗位的历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班主任聘任施行优胜劣汰,让最优秀最有事业心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人生的幸运,也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反对坐而论道,提倡少评论多实干,加强作风转变,对学校来说,风气就是文化。经多年积淀,学校形成了“务实敬业、严谨创新”的教风,“阳光积极、追求卓越”的学风和“通力合作、立即行动”的工作作风。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需要“脚踏实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只有突出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乡村教育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够春风化雨,遍地花开。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任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