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山东财经

邢乐成: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

2020

/ 11/0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邢乐成

手机查看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一直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管理层纠结且市场难解的实践考题和理论命题。本书是我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又一成果,也是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基于金融错配分析框架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本书选择了基于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通过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这一分析框架透过了表面现象,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研究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

  本书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中小企业的地位日显重要,它已成为转方式和调结构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税收超过50%,提供了70%的外贸出口和75%的城镇就业岗位。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70%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于孟霞,2013)。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外部融资的支持,融资约束成为横亘在中小企业面前的重要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央行、银监会到各商业银行,都先后出台了若干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但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加剧的趋势。据央行《2014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6万亿,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比2013年占比水平低1.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获得的融资支持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不相称,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式,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在实践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丰富和发展企业融资理论的内在要求

  国内外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次序理论、规模匹配理论、成长周期理论、资产定价理论等等。但现有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控制金融风险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站在金融角度(卖方)分析问题,而没有站在中小企业(买方)的立场看待问题。这就导致了现有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也没有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或分析框架,更没有证明企业规模在资金配送中的约束边界和信息甄别作用。本课题研究针对中国融资市场存在严重金融错配的现实,选择了基于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这一分析框架和理论解释,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企业融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

  如何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取决于金融体制改革。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其他领域,金融市场发育不全,金融错配严重,资金配置偏离了市场规律,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因此,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此作了全面部署。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整体,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最最具活力的部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就必须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抓手,确保资金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就是要通过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打通实体经济的大动脉,真正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本课题就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和深化改革的具体构想,这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会起到理性支持和帮助。

  本书共分为12章。第1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文献综述,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既有文献进行评述。第3章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民间融资等渠道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点综合性结论。第4章、第5章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进行分析,分别从理论政策视角和经济、金融体制视角作了研究,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制度性因素。第6章、第7章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主要研究金融错配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影响。通过对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找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和方法。第8章、第9章是专题研究,分别从信息通信技术和非正规金融的扩展上,研究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第10章、第11章是研究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提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五位一体”的构想。第12章为总结和展望,给出基本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本书的基本结论是:

  1.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不断加剧

  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空转”现象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央行发布的《2014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6万亿,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比2013年占比水平低1.6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市场也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无论是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还是债券市场的制度安排都先天排斥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太低,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民间融资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由于立法滞后、监管不到位、秩序混乱等问题存在,使民间融资出现了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无序发展的乱象,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难以发挥到位。以上多种因素的“叠加”,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在不断加剧。

  2.金融错配问题严重

  中小企业为什么存在融资约束?而且这种融资约束还在不断加剧,这与中国金融体系存在金融错配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的存量十分庞大,但由于结构错配和流向错配,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这突出反映在两大方面,一是资金流向扭曲,金融资源主要配置到了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或行业)、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项目、房地产市场、银行间市场套利,甚至通过表外业务流向了一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而广大中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等弱势群体,却得不到资金支持,不得不面向非正规金融融资。二是融资市场结构扭曲,中国的融资市场还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比重太低,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必须从纠正金融错配入手。

  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制度性因素

  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企业自身素质差等造成的,但它的根本性因素是金融制度决定的,即现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融资特点严重不匹配。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银行具有制度优势下的垄断地位,间接融资成为金融体系的主导,而与之对应的直接融资市场发育滞后,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从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就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留下空间,从金融制度边界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导致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现行金融体制内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必须寻找新的路径才能解决问题。

  4.扩大金融制度边界可以缓解融资约束

  金融制度边界的扩大或收缩,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决定性作用。扩大金融制度边界,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所谓扩大金融制度边界,就是对现行的信贷政策、利率政策、财税政策、监管制度等作出修改或“微调”,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一是放宽政策,免除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业税、降低所得税;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浮动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信贷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向金融机构安排再贴现资金专项用中小微企业,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二是定向宽松,取消存贷比考核,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区别对待,从制度上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四是创新品种,允许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技术的创新,开发出更多的适合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融资特点的信贷品种。

  5.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融资约束的根本路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就必须更新金融理念,进行金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为此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本课题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设想,即构建普惠金融法律体系,构建普惠金融支撑体系,构建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构建普惠金融客户体系和监管体系。构建法律体系,必须在法理上与商业金融有所不同,从注重金融的整体性安全和秩序稳定,转向强调金融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性。支撑体系,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加大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基于征信系统的的数据支撑,提高金融数据的系统系和有用性;基于社会信用的环境支撑,为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信用环境;基于政府背景的担保支撑,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机构体系,就是要建立起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和营销手段的创新,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客户体系,是指普惠金融要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低收入群体;监管体系,主要是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增强差异化监管、分层监管的灵活性。

  6.普惠金融运行要抓好两大要点

  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抓好现实中的运行要点。一是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最关键的是大力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本质上是通过小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和营销创新,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小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发放了多少贷款,更重要的是为深化金融改革,为发展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二是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而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既需要从法律上给场外交易市场定位,也需要对场外交易的制度安排作出明确规定。有了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就能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极大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本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确立了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

  从分析金融错配入手,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是本书的贡献之一。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金融错配,这种错配的本质是在货币供应总量充足、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金融资源的配置出现了结构和流向的扭曲,从宏观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整体效率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从微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这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资金流向扭曲。一是金融资源没有按照效率原则进行配置,而是优先分配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很容易获得信贷支持和直接融资的帮助;二是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尤其是通过表外业务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更是不计其数。三是资金在银行间市场套利,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和表外融资的巨量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产生了巨大反差。“金融热”、“实体冷”所导致的“金融空转”现象十分突出。但是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第二、融资结构失衡。间接融资属于债务性融资,它不能改变企业的资本成本,具有外延属性。直接融资属于权益性融资,它直接影响企业的股本构成,具有内源属性。从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市场属性上分析,提高融资市场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是大势所趋,也是衡量经济市场化及成熟度的标志。目前,中国融资市场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占比太低。尽管从2003年到2014年直接融资的比重在逐步提高,但融资市场仍具有商业银行主导的特征,融资结构的变化不但没有带来融资市场品质的提升,反而出现了三种怪现象:间接融资比例下降了,企业融资成本反而上升了;货币总量(流动性)增多了,企业融资状况反倒紧张了;融资手段(产品)丰富了,企业融资选择渠道反倒单一了。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融资市场出现了在间接融资操纵下的直接融资假象。几乎所有直接融资的发起、过程和结果,都与商业银行有直接联系,有的名为直接融资,实为间接融资的附属品。很多直接融资交易的环节与层次,完全被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流程“绑架”,并串联起不同利益主体,导致了直接融资市场效应的异化和品质的降低。金融错配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只有从分析金融错配入手,才能找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决定因素,并为寻找解决路径奠定基础。

  2、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

  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是制度金融理论的重大问题。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集合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决定的理论解释。基本观点是:把全体融资需求人看作一个集合X,金融制度供给只能覆盖一部分称为集合A,它为集合X的一个子集。集合A称为制度集,其边界称为金融制度边界,集合A外边的融资需求人,即集合X-A为制度无法提供资金的融资需求人。用映射来表示,点集X可以视为定义域,存在一个映射\(f:x→{0,1}\),其中,\(f_A(A)= 1\)表示融资需求人得到资金;\(f_A(X-A)= 0\) 表示融资需求人得不到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难指的就是中小企业作为融资需求人被排斥在集合A之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要缩小集合X-A,其路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以扩大金融制度的边界,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下沉和延伸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在集合A之外构建新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用普惠金融理念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和间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一个层面是治标措施,第二个层面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治本之策。金融制度边界理论的提出,虽然只是描述性的,但它基本上给出了一个决定金融制度边界扩大或缩小的理论解释,不仅丰富了制度金融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找到了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3、构建了中国普惠金融的运行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是对现有商业金融体系的扬弃和反思,它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具有重大意义。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应以体现公平价值和发展权为理念,以包容和广覆盖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审慎监管为出发点。为此,本书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设想:一是构建和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做到立法先行,在法理上从强调金融的整体性安全和秩序稳定,向强调金融的社会责任、伦理性和可持续性转变,尤其需要重视法律的正向激励功能;二是构建普惠金融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基于征信系统的数据支撑,基于社会信用的环境保证和基于政府背景的担保体系支撑;三是建立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这其中尤以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最为重要,本质上是通过小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和营销创新,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提高金融的包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除了大力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其他途径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四是构建普惠金融客户体系。普惠金融的实质就是为传统金融或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五是构建普惠金融监管体系。要正视审慎监管的适用性,强调差异化监管的灵活性,注重多层监管的可行性,认清行业自律的必要性。特别需要强调,应从法律上把各级政府确立为普惠金融的监管主体,赋予其相应的监管职责,真正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层监管体制。

  本书的研究思路:

  所有的金融现象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层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就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综合。

  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技术问题,或者是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却是金融结构和金融体制问题,甚至是金融发展问题。因此,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放到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讨论。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开始与金融体制的研究相结合,从技术层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开始转向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方面寻找理论支持。主要的研究思路是:

  首先,确立研究的分析框架,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从中国金融体制的现实出发,本课题确立了基于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课题认为,中国现存的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的金融错配,本质上是在货币供应总量充足、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金融资源的流向和结构配置出现了扭曲,金融资源没有按效率原则配置,而是将资金优先配置给了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政府(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融资项目)、房地产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套利,而实体经济部门中的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却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其次,寻找理论支持。金融错配只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象,而金融制度边界的约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因素。本课题基于集合的分析,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到了理论渊源。

  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基于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分析,本课题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治标和治本的措施。治标的措施就是扩大现有金融制度的边界,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使商业金融逐步下沉和延伸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治本之策就是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为此,本课题提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五位一体”的设想,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指出了正确路径。本课题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书继续研究的建议:

  1.金融制度边界专题研究

  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更是制度金融学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已有研究对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如诺斯的“规则”和“低交易费用”观点,张杰的交易成本变化观点等。

  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法律、法规还是交易成本,抑或是产权、制度?这都需要深入的专题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本课题对金融制度边界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描述性的理论解释,对很多问题还未能觅见真谛,由此构成了本书继续研究的建议。

  2.普惠金融体系深入研究

  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需要顶层设计,因为它不仅是金融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上的重大命题。普惠金融强调社会道义和金融伦理,事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事关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课题虽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设想,但还只是初步的构想,每一部分内容都需更进一步的深化。如普惠金融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如何支持,如何实现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小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实现技术和营销手段的创新;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如何建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融资特点如何与普惠金融体系匹配;中央和地方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分层监管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本书继续深入研究的建议。

初审编辑:孔秀

责任编辑:张新娜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