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风险准备金将助力人民币市场化改革

2020-10-19 09:14:00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

  日前,中国央行决定自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这是基于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以及市场供求平衡的基本形势所做出的举措。预计下一步,央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由此可见,外汇风险准备金是助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

  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价格,人民币汇率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都有利于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增强市场配置外汇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将与国际主要货币一样,有充分弹性的双向波动会成为常态。当然,如果汇率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异常大幅升值或贬值,央行也将实施必要的调节和管理,所以,我们还是要密切关注央行政策工具的调整动态。

  这里要说的政策工具主要就是外汇风险准备金,它可以对冲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达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外汇风险准备金创立于2015年,当时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自当年10月15日起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到了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受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央行再度下发通知,自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今年10月,央行又决定自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央行在此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一是当前外汇市场运行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不存在引发外汇市场非理性波动行为,资本外流压力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风险准备金率,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办理远期售汇业务的财务成本。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势强劲,从6.79快速升值至6.69,今年以来中间价和收盘价累计升值了5%左右,此时将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将有助于平衡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抑制远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进而为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从未来改革取向看,仍然需要按照“更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中间价透明度—调整波动限制区间直至取消”这“三步走”的改革思路,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朝市场化方向迈进。具体而言,一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坚持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央行外汇干预主要针对汇率无序波动和“羊群效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地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只有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才能有助于对冲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冲击,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有利于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和引导。退出常态化干预后,预期管理和引导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央行将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为外汇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四是把握好内外部均衡,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市场化的汇率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总量均衡、结构均衡以及内外均衡。而经济总量均衡、结构均衡以及内外均衡和高质量发展,又能推动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五是努力创造条件让人民币汇率平稳实现“清洁浮动”。当下更重要的是继续稳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待上述基础条件成熟后,再择机继续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区间,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而向“清洁浮动”稳步迈进。(作者王勇 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人民币国际化与可兑换研究中心主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景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