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班公妈庙见证城东十班乡兵的抗倭史

2017-11-06 14:30:00来源:国际在线作者:

  福建泉州城东的琯头地段,在明末,曾发生一起“十班”乡民抗击倭寇而获全面胜利的战事,至今已经458年了。2017年10月17日(农历八月廿八)上午,福建泉州洛江区桥南岩山公园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小小的山头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其中尤以一群身着回族民族服饰的人全最为醒目,问后才知,当年抗击倭寇的“十班”乡兵是他们的祖先,山上的“十班公妈庙”,是奉祀那场因抗倭卫乡而献身的英烈们。庙旁高大“抗倭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是“城东祭十班习俗”2007年5月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泉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第二年,由泉州闽南文化保护中心牵头,在丰泽、洛江两区三街道十个社区(原“十班乡兵”所在村庄)的老年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建成的。自2007年至今,每年农历的八月廿八这一天,他们都举行隆重的纪念祭祀活动。而今日恰是轮到回族村——洛江杏宅主祭。深圳广弘影业集团董事长刘志贵在泉州市作协杨新榕、刘一强老师以及泉州“城东祭十班习俗”市级非遗传承人魏朝阳带领下参加活动、刘志贵先生祖籍也是泉州人又是十班公妈的后人,了解整个历史事件与影视同行交流计划将这个英雄事迹策划拍摄电影并且大力传播弘扬具有乡土本色民族精神。

  

十班公妈庙见证城东十班乡兵的抗倭史

 

  历史的伤痛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曾经流血的疤痕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里。硝烟虽散尽,警钟却应亘古长鸣,令今人们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锐意进取,杜绝历史再现,这就是设立“祭十班”传统民俗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如今,公祭活动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得到了市级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到了海外侨胞以及泉州市民的关注和支持。当天,福建省市多家媒体就祭祀活动做了报道,洛江区文体局长林伯强,市申遗办龚勤勤,原市文管所主任黄真真,海交馆书记郭育生,洛江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洛江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十班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郭海清万安街道主要领导等在祭十班纪念碑前默哀致敬!

  十班公妈庙,位于原古泉州城东的琯头村,是当年遇难抗倭英烈的埋葬之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廿八,一支从惠安洛阳等处登陆的倭寇,路经泉州城东古福泉官道的琯头路段时,对避于琯头山边芒草丛中的汉、回两族男女老少村民,进行残无人道的屠杀。乡兵头领庄良珍闻警后,立即带领庄任村乡兵,汇同西福村的魏瑚、杏宅村的郭概等乡贤,组织周边各村的乡兵和民众,快速前来救援和抗击入侵的倭寇。这一天,与入侵倭寇血战而死和被杀害的村民有上百人,其中有杏宅等村的郭姓,庄任、琯头、古楼、古蓝等村的庄姓,桥南的刘姓、乌屿的董姓,西福、城东、后路、南埔、法花美等五村的魏姓,潯美村的何姓,共十几个村庄的所谓“十班”乡兵(明代乡兵是以村为“班”作编制的)遇难的男女民众。除可以辩认者被单独安葬外,其余面目难辩者都被一同葬于遇难处琯头的一口古井之中作公墓。为纪念这批抗倭卫乡的英灵们,村民们后来就在这座公墓之上,建立一个约九尺见方的小庙,是为后称的“十班公妈”墓庙。

  

十班公妈庙见证城东十班乡兵的抗倭史

 

  明朝中后期,日本与中国冲突最为剧烈,明史称其为“倭寇之乱”。明朝的嘉靖年间,国家经济衰落,沿海军备空虚。嘉靖三十二年,汪直等国内汉奸勾引各岛倭人,大举入寇,战船数百,分路并进,浙江、江西等地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倭寇大肆登岸,抢掠杀戮,毒焰嚣张,縦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新寇大至,攻掠浙东诸地,后转入福建,自福宁至漳、泉这千余里,沿途劫掠烧杀,后来蔓延至广东潮州一带。

  泉州城东的庄任村乡贤庄良珍,生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他的先祖庄夏,曾官至尚书等。庄良珍虽生活在官宦之家,但他为人豪杰,常济人急,很得周围十里内二十余村的人心。 他见当时的局势已处危难之际,便弃文习武,凭借其在周围各村的众望,又得到朝廷的支持,在各村组建乡兵班,并加以训练,准备抗击倭寇的入侵,保卫泉州城东一带乡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在此期间,与庄任村相邻的西福村,也有一位受人尊敬的魏姓乡贤,名叫魏瑚,其时他年纪虽不到三十,但由于其为人品质高尚,也很有声望,当时就被推为乡约正。琯头村的西邻是杏宅,杏宅村在同一时期,也有一位众望所归的郭概,年纪虽近七十,但仍然指导郭姓回民一族乡兵,边生产边训练,随时准备抗击倭寇的入侵。嘉靖三十七年三月,悍倭复寇泉州、安平、同安等地,反复入侵,焚烧民居,也被军民多次拒退,后来众倭寇移居南嶴,双方焚拒达一年之久。就在嘉靖三十八年的八月廿八这一天,一支登陆的倭寇,意在劫掠泉州府东门外一带。当路经泉州城东琯头路段时,附近一群经商路过或活动其间的男女及当地一些老少村民们,见倭寇来袭,便一齐就近逃避到琯头村东的山边芒草丛中。本来大队倭寇已通过,后队的倭寇听到芒草丛中有狗叫之声,便回马提刀杀了进来,见里面藏有众多的民众老少时,立即进行大掠杀。琯头村乡兵急忙举警呼救。庄良珍得警报后,立时先通知西福村的约正魏瑚、杏宅头领郭概等人组织周边五、六个村庄的乡兵,先行急来救助受害者,并同时燃放烽火台上的烟火、通知周边村庄的乡兵以及官兵和少林武僧,一齐前来抗倭救援。在庄良珍、魏瑚、郭概等头领的带领下,众乡兵和村民,与尚未被杀害的避难者一齐杀向倭寇,全力进行自卫还击,一时与敌寇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当时,庄良珍一边血战,一边安排杏宅和桥南的乡兵,组织乡民,拦阻倭寇从洛阳桥两边撤退;另派见边和乌屿的乡兵们,也组织乡民,把倭寇拦截在盘光桥外,实施“关门打狗”的战术,全力围歼入侵的倭寇。此一抗倭卫乡反击战,最后几乎全歼入侵之敌,并擒获其寇首。

  

十班公妈庙见证城东十班乡兵的抗倭史

 

  此战是倭寇入泉以来遭遇到的最沉重的打击,杀得众倭寇大丧其胆。后来,倭寇在泉州别的地方,敢进行多次反复的掠杀,唯独在城东至桥南这一带,从此不敢再次来犯。这全赖此战的神威和庄良珍、魏瑚、郭概等带领下有组织的乡兵。当然也有次年建立的洛阳桥新城之功,然而,前者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永宁城是泉州驻扎重兵的全国五大卫城之一,据《泉州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倭寇永宁卫城,指挥王国瑞失守城陷,贼大掠数日”,“三月,倭复来攻城,再陷,军民杀伤几尽。”这就是倭寇两次血洗永宁的罪行。由于我们有庄良珍等乡贤领导下的这批十班抗倭英雄的存在,再加上军民的团结,自明嘉靖三十八年九月之后,不再受到倭寇的入侵和掠杀,终于使泉州城东一带获得安宁的环境。

  “十班英烈”遇难后,十几个乡里的汉、回各姓村民为遇难的英灵举行公祭;并将八月廿八这一天定为今后每年的公祭日,由官方和十几个村共同推选的乡贤主持公祭。再后来,十班英灵就被尊称为“十班公妈”。不称“十村公妈”,就是为了纪念英勇抗倭的“十班乡兵”,并把这一祭祀平台,作为联络“十班乡兵”后代们的纽带,为今后抗击外敌对我们的侵略作相应的准备。

  

十班公妈庙见证城东十班乡兵的抗倭史

 

  近年,因建设需要,“十班公妈”墓庙移址岩仔山上复建。2007年5月,“城东祭十班习俗” 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泉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由泉州闽南文化保护中心牵头,在丰泽、洛江两区三街道十个社区的老人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建成“抗倭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自2007年至今,每年农历的八月廿八这一天,都举行隆重的纪念祭祀活动。450多年来,“十班公妈”不但是抗倭卫乡的先辈英烈们,也成为当地人们心中保境安民的一方神圣。每逢八月廿八这一天,当年参加抗倭卫乡及遇难乡民的所在村落、姓氏就轮值主持对“十班英灵”的祭祀活动(简称“祭十班”),纪念这段沉痛的历史,并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纪念活动。

  今以《满江红》一词,缅怀十班抗倭英烈:《满江红》·泉州城东抗倭卫乡赞:“数百年前,城东境,卫乡奋战。联义勇,抗倭歼敌,令魔胆颤。各路乡兵齐入阵,驱凶杀气冲霄汉。俘匪首,众志已成城,倭惊惮! 嘉靖末,天地暗,八月底,生悲案。百多逢难者,共穴相伴。众勇英风神鬼泣,十班伟绩人天撼。杀敌寇,今古互辉映,人长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佐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