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平台的存在,为急需用钱的个人提供了便捷的资金来源,但是对于很多消费信贷平台来说,部分消费者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不佳,借款违约现象却始终存在。近期,在金融监管风暴下,更多人抱着侥幸的心理,企图借用政策保护伞,浑水摸鱼,赖账不还。
全社会联合“花式”惩戒老赖
据媒体报道,处于监管风口的消费信贷平台首次表现出逾期率急剧攀升的现象,借款人失信行为正在不断加剧。有行业从业者表示,借款人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危及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当前的新兴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它需要国家政策、行政机构、执法部门的联合发力,更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联合起来严惩这种失信行为,剔除蛀虫,正本清源。
据了解,面对层出不穷的“老赖”,已经有许多机构和平台开始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肃清行业乱象。2017年11月30日,京东金融诉“老赖”案在北京大兴区人民法院宣判,被告孙某被判支付应还白条全部金额,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此外,为了有效打击”老赖”行为,京东金融还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拒绝为二十余万名”老赖”提供在京东购买机票、车票等服务,涉及金融服务的达到10余万人,其中有4万余人受惩戒警示后执行了法院判决,目前已经在最高人民法院失信名单中撤销。
行业人士指出,打击“老赖”,重塑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惩治金融领域“老赖”现象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曾从“老赖唯一住房法院可拍卖”、“鼠标一点即可冻结老赖资产”、“老赖不可担任高层职位”等12个方面进行铁腕处罚,各省市自治区更推出了激励授信,惩戒失信的相关政策。作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京东金融在助力打击“老赖”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尝试,通过发挥数据、技术等核心优势,将成熟的智能风控能力开放与输出,协同行业联防联控,共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对失信老赖打击力度,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专家“警告”老赖莫以身试法
用法律武器与“老赖们“正面博弈,正在给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朱巍指出:通过平台借款或者进行信用消费但拒不还款的“老赖”行为,既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又会被诉诸法院,面对法律的惩罚。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借款人应当依照合同规定履行还款义务,否则必然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不仅需要归还原有借款,还可能会需要赔偿小额贷款公司的损失、支付违约金、支付逾期利息,建议借款人不要“以身试法”。
同时, 朱巍还强调,很多人认为长时间不还钱,自己的债主都不一定还存在,就不用还钱了。但实际上,不管债权人破产重组或是被兼并,这个债务永远不会消失,重组或是兼并后的公司会继续追偿这笔债权,还款义务是永远逃不掉的。
朱巍认为,随着我国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旦逾期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不仅会对房贷、车贷、信用卡申请等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出行、子女教育等都将受阻,那些仍旧抱着侥幸态度的失信人群,今后恐将寸步难行。让“老赖”放弃侥幸心态,履行义务,就要让他们感受到足够强烈的社会压力和制度压力,唯有老赖无所逃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从不敢赖,到不能赖,最后到信用为王的不想赖。“不敢”指的是需要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通过黑名单、信息公示、司法执行等方式;“不能”则是指加强监管,在制度和立法上得到保障,使社会达成共识。最后是“不想”,指的是信用社会被建立起来,人人自觉履行义务。
在互联互通的时代,信息共享机制正在逐渐形成,那些贪图便宜的“老赖”行为虽然可以乘一时之快,但却会成为个人信用中的一个黑点。一旦信贷平台将这个黑点记录下来,并同步共享给铁路、旅行社、求职网站、出租平台等商业机构,以及其他金融平台,其日常生活将会处处受限。可以预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信用即是财富”这句话的分量将越来越重,所以摒弃“老赖”思想,重视自身信用积累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