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今日头条在上海组建研发中心,研发企业级IM产品,对标阿里钉钉和腾讯企业微信。此举被业内评价为继涉足短视频、问答、汽车资讯、金融等领域后,今日头条的又一次“盲目跟风”,而没有套路的出招,使其整个战略布局更加混乱和扑朔迷离。
据了解,早在2017年11月初,今日头条就在全公司内部推行一款名为Lark的企业即时通讯产品,用于员工在公司内部的日常沟通。知情人士透露,Lark一开始属于“效率工程组”,产品在公司全员内测后或将于2018年上半年对外上线。目前,除北京深圳研发中心外,今日头条已经在上海、武汉组建研发团队,招聘网站上的信息也证实了今日头条在上海招聘相关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要求有企业IM经验。
如果说今日头条在C端还拥有资讯产品带来的流量优势,那么这次推出IM产品进军B端,无论从产品功能体验、资金注入还是用户流量获取上来说,都可谓处处被动了。
首先,在现有的即时通讯领域,阿里腾讯各自拥有较为成熟的产品——阿里钉钉和腾讯企业微信。其中腾讯方面,截止到2017年12月,企业微信已经拥有150万家注册企业、3000万活跃用户,阿里钉钉也有500万入驻组织。面对这两个巨头企业,缺乏B端经验的今日头条想要切入十分艰难。
在研发团队上,腾讯拥有独立的“企业微信产品部”,由200多名研发运营人员组成,黄铁鸣担任该部门总经理,向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汇报。阿里钉钉则已经迈向4.0进入“软硬一体化”阶段,拥有30多名硬件研发的“攻坚”团队。反观今日头条,目前仍在招兵买马,技术团队和研发能力不足,后劲乏力。
就资源整合来说,钉钉背靠阿里,仅资金就投入了100多亿,却仍然没有实现盈利。目前腾讯团队正推动让微信和企业微信之间的消息可以互通,C端的用户流量将为企业微信带来可观的用户增长。今日头条入局即时通讯领域,必然会与阿里和腾讯正面竞争,但无论是在财大气粗的阿里面前,还是在坐拥流量“一哥”位置的腾讯面前,今日头条都面临严峻的竞争局势。
同时,在产品体验上,Lark也并未有出类拔萃的表现。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Lark的整体功能基本沿袭钉钉和企业微信,仅仅是在排版上将对话界面呈现在左侧,支付、红包功能至今未能实现。而且就标准的企业级IM产品本身来说,受众多为散户的小企业,现有的微信、QQ已经基本满足日常沟通需求,使用IM需要重新进行用户教育,投资大且回报很慢,对于今日头条来说费力不讨好。
可见Lark上线,也仅仅是为今日头条的“大杂烩”再添一员。但这一员的到来,不仅没有为今日头条带来实际的价值,反而让原本四面楚歌的今日头条再树新敌。
近期有网友爆出,分享在微信朋友圈的今日头条外链对好友不可见,微信对此表示今日头条“涉嫌诱导分享”,严重影响朋友圈、群聊等功能的用户体验,腾讯此举无疑是对今日头条宣战。事实上,近两年今日头条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与多家头部企业产生摩擦,这与今日头条急速无序扩张直接相关。
这两年,今日头条已经不满足于只做资讯,一直在各种领域“投石问路”,快手和美拍火了,今日头条就撩拨抖音和激萌;知乎做大了,今日头条就瞄准悟空问答……不断的抄袭和跟风背后,今日头条意欲试图寻找下一个生长潜力股。
然而,今日头条这种盲目跟风式扩张,在业内人士看来,是“逻辑不清晰”、“更像是钱多了”的表现。分析缺乏To B投资经验的今日头条的投资逻辑,投资人透露“头条内部分了很多投资领域,有看To C的文娱的,有看To B中提高效率的系统的,有看金融的……” 。
纵观今日头条布局的产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大多数还属于嗷嗷待哺状态,资金回流遥遥无期。盲目投资背后,今日头条战略定位混乱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种不考虑管理成本和流量变现的后果就是今日头条的这锅“大杂烩”越炖越烂,最终难以成为体系。这种不考虑收益的占坑行为很容易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加之如今面对多方头部企业力量的联合围剿,今日头条的前路十分迷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佐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