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国:一个老兵的万里清收路

2018-08-15 10:28:00来源:大众网作者:朱有康

  4年间,他上门清收贷款950余次,总共跑了1万多华里的路程;4年间,他结清已经核销客户47户,收回次级以上拖欠款100余万元。他,就是59岁的董新国,农行山东省济南和平支行的一名员工。

  100多万元的清收款,看似不多,但这都是信用卡几百几千的“死账”,经过董新国的不懈努力,这些拖欠了七八年的“死账”变成了活钱。

  2014年7月,董新国开始从事清收工作。对待这份工作,他始终保有一份坚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四年前,有位客户李某,因为犯错误进了监狱,4万多元的农行信用卡欠款一直未还。多年来,董新国从未放弃追缴,定期查询他的借记卡账户。终于在去年5月,查到客户账户有2.8万元的转入资金,董新国立刻通过规定流程进行了扣划。

  第二天,一个年轻人气势汹汹地来到行里,质问他:“是不是你扣了我的钱?”董新国:“小伙子,别着急,你先坐下。你已经出来了?”李某:“上周刚出来。”董新国:“小伙子,你当初犯错误进去了,这几年有没有好好反省,接受教育?你欠的钱是农行的,也是国家的!我觉着你出来后首先就应该从这笔钱开始,从信用、从诚信开始,把该还的钱,该还的账全都还上。”从那天起,李某的微信名改成了“心存感恩”。几个月后,董新国接到一条李某的微信,内容是这样的:“董老师,我今天又还了1000,我现在在外地打工,努力在国庆节前还完欠款!”

  董新国常说:“做好清收工作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项正义的事业,只要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会尽我所能,把该收的钱收回来!”

  2017年8月,摄氏36度,董新国一行驱车50公里来到章丘区一个村子上门催收,催收对象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王某,王某早已换了手机号不知所踪,董新国通过留存的信息查找他的老家。几经周折,董新国找到了王某的父母,但他们坚决不承认是一家人。董新国诚恳地说:“孩子的错是孩子的,但作为父母你们不能纵容孩子,不然的话小错也会成大错!”王某的父母感到羞愧,承认了他们的关系,但表示确实无力偿还。董新国说:“眼下没有能力偿还没关系,咱们慢慢来,但账必须得认下。”

  春节前的几天,董新国料定王某会回父母家过年,一行人再次来到章丘区,并见到了王某本人。大过年的,有人上门讨债,王某脸上有些挂不住,恼羞成怒:“欠了那么多家银行的钱,就你们农行一趟趟的来,我还就不还了,爱咋咋地。我警告你们,要再往这跑你们试试!”

  董新国自然不甘示弱:“你当初花着银行的钱,现在还反咬一口,你这是忘恩负义的行为,这笔账我会一直要下去,你愿意把你的人生用这几万块钱去赌,我不拦你!”他的眼神执着而坚定,他的言语从容而镇定,没有一丝一毫的退让。最终,王某承认了错误,并向他道歉,也陆续开始还款。

  1996年部队转业后,董新国在农业银行一干就是20多年。无论是在中层岗位还是在普通员工岗位,他始终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发扬着一名“老兵”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还有对工作的执着。

  有人问董新国:“为了100万元,跑了1万里路,值当的吗?”董新国说:“每一笔贷款,不论大小,都是国有资产,一分也不能少!这几年,我始终记着需要清收的每一笔账,补充好每一个信息。因为啃掉一块块‘骨头’,拔除一个个‘钉子户’,是我的职责,是我的使命!”

  走进董新国的办公室,你会看到他的桌子上有许多台账,一摞一摞,整齐有序,占满了整张桌子,《清收大事记》《清收跟踪流水账》《失联客户名录及新的联系方式》《查询、扣收录》《远郊、近郊、城区客户上门清收指引》《外地市集中地区拟上门客户一览》……这些全部都是手工台账,足足有十几种。

  董新国有一本封面有些起皮的旧账本,他说:“这个本子我平时出门会一直带在身上,有时下班、周末走到哪了,会找找附近有没有欠款客户。”工作方法固然重要,但想来,更重要的还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精神和态度,它体现的是一名党员责任和担当,是一名老兵的执着和坚守。

  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董新国就要退休了。面对着坚守过的阵地,他的眼神中饱含着无限深情和眷恋。他说:“农行的事业是一代代员工接力完成的,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将这一棒交好,不负责任和使命!”(朱有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