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的“加减法”

2018-03-07 10:44:00来源:大众网作者:吕家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2年至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年均减贫1391万人。

  成就是显著的,但任务仍旧艰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此,中央要求引导多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

  资本是发展生产的基础要素,而资本的形成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作为资金的重要供给主体,商业银行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方面能够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代扶贫的新转变和新挑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作为我国发展中显著的短板和弱项,成为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新时代扶贫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从数量进度上看,扶贫任务已完成过半,贫困人群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扶贫“大厦”的框架已顺利完成,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对于内部细节的考量和雕琢。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扶贫群众收入提高的层面上,而是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推进扶贫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在地域发展上,要着重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产业发展上,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在社会环境上,要强化绿色生态建设,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新时代扶贫由“广覆盖”向“攻难点”转变。

  经过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已有接近7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剩下的30%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以及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难点。下一步,我国的扶贫工作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扶贫工作要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要与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相结合,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纳入到扶贫工作的内容中,为特殊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新时代扶贫由“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

  扶贫不仅要“融资”,更重要的是“融智”。只有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脱贫,从“伸手要”变成“伸手造”,使精准扶贫从“输血”式生存向“造血”式发展改进。首先,要强化基础教育,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其次,要强化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群的生产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寻找脱贫之路。

  四是新时代扶贫由“短效应”向“可持续”转变。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程,要严格防范返贫现象的发生,要建立贫困地区的长效发展途径。例如,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脱贫。同时,已脱贫群众中还存在一部分“因故返贫”“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等现象,加强对于特殊事件的关注,通过社会帮扶和救助帮助贫困人群渡过难关。

  “商业银行+”:多角度合作式精准扶贫

  多年来,邮储银行一直致力于探索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助力精准脱贫,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攻难题。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的合作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方机构平台、各个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找准各自在金融扶贫中的准确定位,通过优势联合,形成社会合力,最终达到“1+1>2”的金融扶贫效果。

  一是“商业银行+政府支持”。引入政府增信机制是缓解贫困人群抵押担保难的有效途径。邮储银行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合作,探索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模式,放大财政支农的政策效应,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同时,邮储银行借助“村两委”的地缘优势和组织优势,让其全程参与邮储银行贷款调查及贷后管理,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缺失和资产损失问题。

  二是“商业银行+产业引领”。邮储银行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开发不同的信贷产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要素,按照“一县一业、一行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信贷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地方产业,实现脱贫增收。例如,在山东推出“奶牛托管养殖”贷款,帮扶贫困户学习养殖技术,获取致富技能;在福建依托“山”(农林业)、“海”(海洋渔业)经济特色,重点支持海水养殖、花卉园艺、渔船捕捞等13个当地特色产业。

  三是“商业银行+能人带动”。在贫困地区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邮储银行把村干部、党员、养殖大户作为致富带动能手,培育致富领头雁,鼓励引导他们创办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为社员提供品种选育、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服务,为农户做贷款担保人,同时负责农户借款的用途审查和监督管理。能人带动模式既提高了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又为贫困户提供了担保和技术支撑。

  四是“商业银行+信用村镇”。建设信用村镇是营造贫困地区良好金融发展环境,实现整村脱贫的重要举措。邮储银行持续与各级政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沟通合作,共建县域和农村信用体系,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和创建。以信用创建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投放,保障贫困户融资的可持续性,探索农户信用小额贷款,不断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科技创新为金融扶贫减负增效

  贫困人群通常资金需求急、生产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缺乏抵质押手段,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而科技手段的创新可以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为商业银行减少服务成本,缩短服务流程,实现金融扶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便利服务渠道。与实体网点相比,数字技术使得金融服务从“有形”转向“无形”,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减少了对人员和设备的占用,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邮储银行拥有15万个助农取款点、10万台自助设备以及功能齐全、安全便捷的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微银行等渠道,构建了一个品种齐全、体验优良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

  二是简化作业流程。贫困地区大多位置偏远,客群分散,银行服务人力成本高,服务效率低。邮储银行引入数字技术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有效控制扶贫业务风险。推行移动展业,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信息上传核查,业务处理流程所需时间可缩短30%—50%,实现当日申请、次日放款。推进信贷工厂项目,通过模型策略实现自动决策,通过标准操作实现集中处理,提高处理效率,甄别不良客户,减少风险损失。

  三是简化产品流程。邮储银行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全流程、纯线上的融资模式。与中国邮政旗下的邮乐网合作,根据农村电商客户的经营数据推出“掌柜贷”;针对个体工商户,推出“E捷贷”,目前可以做到5分钟内完成业务处理,1分钟内实现资金到账,24小时均可在线申请贷款。

  产业带动,政策支撑,多方联动

  针对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强化精准扶贫的产业带动。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致富之源,能够有效激活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各类市场主体和贫困人群的联动效应。在扶贫产业的发展上,要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质量,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贫困地区的整体可持续脱贫。

  二是强化金融扶贫的政策支撑。

  商业银行的天然属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金融扶贫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实现营收平衡难度大,扶贫业务通常具有公益性质。

  例如,邮储银行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统一按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五折计价,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执行基准利率,给予贫困群众充分的减费让利。建议有关部门给予金融扶贫业务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降低金融机构负担,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强化金融扶贫的多方联动。

  精准扶贫离不开多方合作和优势互补,群策群力才能实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要做到精准识别,需依靠农村地区熟人社会的特点,利用“村两委”熟悉全村情况的优势,建立相互监督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做到精准帮扶,需依靠政府、协会、企业等机构平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建议有关部门对各方主体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机制,多方联动,合力推进金融扶贫。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张田夏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