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锡明: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现代经营管理机制,但用人机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对此我们觉得,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可以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才竞争力。
谈及“在大银行工作”这事,外界似乎总有两个刻板印象。第一个印象是“铁饭碗”,尤其是有了行政级别以后,似乎只要不犯事就没可能下岗,干部职务都将“终身制”。第二个印象是“易跳槽”,手捏存贷、有本事有干劲的员工往往爱往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跑,因为在那里,他们的能耐才能有更为市场化的对价。
今年以来,更是出现了传统银行高管离职潮,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已有35名上市银行的“董监高”跳槽去互联网金融和新型民营银行。不少人跳槽后收入翻番,甚至还有期权。
写了多年银行报道后会发现,上到机构的战略推动,下到支行的吸存揽储,所有现象分析到本质,在起作用的都是人以及他们身后的KPI。管理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是很多表象背后的指挥棒。正是因此,看一家国有大行的改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之一,就是用人制度。
交行作为大行深化改革样本,会选一条怎样的路径?《第一财经日报》就此独家专访交行董事长牛锡明,探秘交行设计中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新制度针砭时弊
第一财经日报:原先的国有商业银行用人制度有哪些不足之处?交行将如何在这方面探索改革?
牛锡明: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现代经营管理机制,但用人机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新形势下,传统的选人用人方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已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比如,长期以来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源渠道单一,行政化色彩较浓,能上不能下现象普遍存在,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与创造力不足;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竞争性的考核文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对此我们觉得,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可以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才竞争力。
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我们可以形成管理人员优胜劣汰、优进绌出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解决干部管理体制僵化问题。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为契机,我们还将推进内部用人薪酬考核机制改革,强化考核分配的业绩导向,让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使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经营活力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打破“任命制”和“终身制”
日报:对于刚刚提到的“能进能出”,请问聘用和退出的机制是什么?
牛锡明:选聘方面,我们打算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选聘机制,打破干部管理的“任命制”。在标准上,我们会建立贴近市场实际的选聘办法,从能力素质、岗位适应性、职业操守等方面制定标准;在来源上,会加大职业经理人的外部引进力度,增加市场化选聘的比例,而且会把眼光放到全球人才市场;在方法上,会组建由内、外部专家组成的选聘考评委员会,运用先进的人才评估工具,对应聘者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及职位匹配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聘任人选。
退出机制方面,我们设想把职业经理人的退出通道做通畅,打破干部职务的“终身制”。职业经理人聘期届满后,由选聘考评委员会根据其绩效考核结果,决定续聘、改聘或解聘。对经营不善、未能达到聘期绩效目标的职业经理人,要坚决淘汰退出,防止对国有资产造成更大的损失。在聘期内,职业经理人的职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若出现未达成年度绩效目标、发生重大风险责任事故或严重违规违纪等情况,企业也可按事前约定调整职位或提前解聘。
通过优胜劣汰、有序流动,打通不称职、不作为管理人员“下”和“出”的通道,我们会搬走原本实际上存在的“铁交椅”。
原标题:干银行不再是铁饭碗:交行拟建职业经理人制度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2942524.html)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