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zwww.com/logo/cj.gif)
“有一些我们的客户,就被中行挖过去了,也有我们这里审批还没下来或者下不来的项目,也被中行拿走了。”一位国有银行总行公司信贷部的人士,和笔者提起了他得知的中行今年的国内信贷市场大拓展,令人咋舌。
一个广为业界熟悉的案例,是中行参与的香港珠海澳门大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76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资157.3亿元,中行作为牵头行,负责约220亿元项目贷款的融资安排和银团筹组。但由于该项目期限长、单一利率,工行和建行对这个项目都选择了主动退出。
一笔笔信贷投放,造就了中行今年的信贷行业内最高增幅。中国银行多年来几乎从没做过信贷规模增长第一名的角色。
过去一年,中行实际上执行了一个“向内”的转型调整战略。
中行向内转型的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即已集中表现出来。这一年,中行净利润为643.6亿元,同比增长14.4%,利润规模几乎只有老大哥工行的一半,工行去年净利润1112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35.2%。中行利润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海外业务的利润萎缩。
在2008年年报中,行长李礼辉即指出:“2009年仍然是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不确定、不均衡、高风险、低回报’将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而所谓的“不确定、高风险、低回报”主要即指海外投资业务,而“不均衡”即是指本土业务与海外业务的对比。
“经过战略分析,我们认为中行在主要业务方面,包括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其他业务,市场占比是偏低的。根据我们制定的战略发展规划,未来几年我们希望可以逐步提高这个市场占比。”今年8月中报发布会上,李礼辉回忆时指出。
在这个背景下,中行向内的转型计划正式提出,2009年3月,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中行制定的新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中行要立足本土,将加快国内业务发展,做大做强。董事长肖钢在此间强调,未来几年,中行要扩大资产和负债规模,但同时,本外币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都要调整。
这个战略转型非危机下的一时之策。中行副行长陈四清强调,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十年的大背景下,至少在2009~2012年,中行将继续做大规模,做大人民币业务。
正是在这样一份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才有了中行今年的信贷大发展。今年上半年,中行人民币贷款增加8963亿元,增长38.32%,在全部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提高了0.88个百分点。在证券投资方面,中行压缩外币证券投资,降幅超过13%,但同时放大本币债券投资,增幅31.72%。
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人民币资产占比为73.28%,较上年末提高8.02个百分点;人民币证券在证券投资中的占比为71.82%,较上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中行内外“不均衡”的情势得到改善。
中行向内的战略转型,可以说是被动之下的主动。但这种大幅度结构调整,在半年时间内即取得这么大的效果,还是有过猛之虞。
节前,中国银行“被发行”央行票据450亿元,这是央行对今年来信贷高增长银行的惩罚性行为。这是监管部门对中行在人民币信贷上过猛发展的限制性举措。
市场担忧的是,与这种信贷大扩张相比,中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能否匹配。在新增贷款中,中行大部分贷款投向了政府相关项目,包括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方融资平台等。而恰恰是这类贷款有巨大的潜在风险。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年中工作会议上,曾援引央行的调研数据表示,据初步统计,全国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2008年初,全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总计约为1.7万亿元,而到了今年5月末,此类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已上升到了5.26万亿元,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增加了3.56万亿元,其中85%来源于银行贷款。
1993年、1994年大规模政府投资最后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坏账隐忧,目前正悬在中国银行业上空,而近一年大幅向内转型、信贷扩张最为迅猛的中国银行,在这个潜在风险面前则首当其冲。
在危机面前,中行向内战略转型是积极的,但显然现还不是评价这个激烈转型成败的时候,市场则担忧“过犹不及”的情形发生。
中行变更保荐代表人
中行H股融资有望年内完成
中行:所持欧债风险可控
重度压力下 中行房贷不良率或升1.2个百分点
中行行长李礼辉:希望年内完成H股再融资
中行400亿可转债半月内发行 望年内完成H股融资
中行H股增资有望年内完成 房价跌3成影响不大
中行今年首度调整外币利率
中行行长证实与淡马锡合作农村银行 建合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