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10月份举办的中远集团职工技能竞赛上,一名貌像憨厚、眼睛中透漏着睿智的年轻人,以过硬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业务技能一举拿下了机工岗位全能、英语、机工焊工三项第一,由他参加的消防救生演习集体项目还获得了第二名,突破了本届竞赛夺“金”最高记录,在中远系统内引起一片不小的唏嘘声。
他,就是连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公司总经理突出贡献奖、优秀协作船员的一名农民合同工,远洋船舶机工长——马传栋。
“我的价值就在这里”
1990年,从来没有走出过临朐这片大山的马传栋,不甘高考名落孙山的人生节点,不彷徨,不迷茫,他坚信,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虽然上不了大学,但总能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向。
就在90年的冬天,听说远洋公司到他所在的临朐县招收协作船员(农民合同工),马传栋感到,时机来了,这里就能体现他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经过严格的考核,他终于如愿以偿。在青远公司职工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集中业务培训,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使马传栋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学习了包括机工基础理论、机工英语、车钳焊实操,而且还拿到了港监局要求的上船必须持有艇筏、急救、求生、消防“四小证”,学到了很多轮机方面的专业知识,打下了较强的理论功底。在培训期间,所有考试课程全部都是第一名。1997年,中远集团为了开拓欧洲海员市场,特在天津海员学校举办了一期为期四个月的英语强化班,要求派英语较好、业务精通的拔尖船员前往参加培训,马传栋就是其中之一。在校期间,马传栋系统学习了《英语初级听力教程》共9盘磁带和《轮机英语》一、二册,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均上了一个档次。临近结业时,马传栋还报名参加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在来自集团所有学员里面是报考级别最高的,并顺利地拿到了四级英语证书。马传栋对英语产生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在船期间带着随身听,闲暇之余就挂在腰上,“耳机一戴,英语世界”。听完了5盘《公共英语》五级听力的中级课程,学习了《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只要是英文的他都想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与马传栋同过船的船员对他评价很高,普遍反映他工作非常认真,业务技术精湛,特别是在外派船上,自修的项目非常多,工作量很大,今天水管漏了,明天大舱需要补焊,还有很多的机器修理和检修工作,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技术。工作之余就是看书学习,听英语,船上的娱乐室里从来见不到他打牌的身影。
“成绩属于企业和同事”
在04年的中远集团技能竞赛上,为了争取优异的竞赛成绩,马传栋练习十分刻苦认真,舍得花气力,在集训期间,他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到山上读英语,吃完早饭后再上山继续学习,直到8点半开始上课,吃完晚饭后,他又开始带着随身听练习英语听力,晚上到教室复习轮机理论知识。在紧张的备战后期,除了要学习好英语、复习好理论知识、练好实操技能,还要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参加消防救生演习的集体项目训练,在近20天的集体项目训练中,个人项目的实操练习时间很少,这样就无形中比别的选手少练习了实操项目,他就利用晚上练习,有时趁集体项目中间休息的时候到工厂里练习实操一会儿。中秋和国庆节前后参加船员技能竞赛的选手们都放假回家休息几天,要求10月3日回来继续训练,而马传栋却在10月1日就回到青远山庄继续自我封闭学习训练。为了练好电焊技术,马传栋练习组装焊接了50多个方箱,单个重量都在15斤左右,总重达700多斤。3.5毫米厚的钢板焊好后可承受60 KG/M2以上的压力。马传栋一开始练习的是立焊法,因为立焊熔池较深,焊液堆积厚,渗透到板面之间的接触面里更加牢固,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也就是所谓的“单面焊接,双面成型”。训练后期,他又练习了平焊法,无论平焊还是立焊,组装方箱是承压关键的一环,其中的一个诀窍就是在组装方箱时两块板之间要留有0.5毫米左右的缝隙,这样焊液可熔透缝隙,才可达到双面成型的效果。最后连马传栋自己也记不清烧了多少焊条,用了多少方板,车了多少钢棒,磨平了多少铁块,更记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汗水。
岗位实操包括压力方箱焊接、车制阶梯轴和加工螺母,每一项操作要求都非常严格。电焊在船上使用的频繁比较高,因此本次竞赛电焊项目在三个实操单项中所占分数的比例也很高,占50%。在考试时,用的是边长为17.5CM,厚度为3.5MM的钢板,考试要求必须用平焊。在组装箱子时,每一个边只允许点焊两处,每人只发20根焊条,剩余的焊条尾都应在5CM之内。焊接完毕后还要彻底清除焊渣后,焊缝的高度差、宽度差也是评价焊接技术的重要数据。焊接完方箱的箱体后,最后还要留出打压的接口,在焊接接口的时候,就要进行平角焊,即使之前所焊的质量再高,但是接口焊接不好的话,依然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马传栋仅用了27分钟就全部完成,从时间上净得3分,然后由监考老师进行打压试验评分,打压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每上升2 KG/M2加1分,最后马传栋获得该单项的第一名。车工比赛项目要求车制阶梯轴,并有1/10的锥度和M20×1.5的螺纹,考试的内容虽然不太复杂,但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表面的粗糙程度方面,要求光洁度在1.6之内,外圆尺寸误差不超过2丝,轴向尺寸最高要求处是5丝。钳工比赛项目要求加工六角螺母,用一块指定的钢棒进行加工,经过一个锯断、六个挫面、一个钻孔攻丝、倒角等工序,一个做工精细、尺寸误差极小的螺母钳工作品展示在考官面前。所有考试作品均经过编号、封袋、二级编号,最后由裁判员仔细测量打分。马传栋在实操项目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考官的赞许和认可,最终取得了机工岗位实操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马传栋获得机工岗位全能、英语、机工焊工三个第一名,得益于他平时刻苦学习和积累。在复习机工业务的时候,不但掌握了考试大纲上要求的相关内容,还重点自学了轮机员教材,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船舶动力装置中柴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燃油、滑油、冷却、压缩空气系统等内容相当熟悉,具备常用电气知识,对轮机管理方面,他有机工长的工作经验,对船上的诸多设备、管路工具等的维修工艺和经验也很丰富。他在外派船上还经常跟轮机部的同事们进行业务方面的英语交流,修船时与船厂工人对话,有时还能够用英语接待来船人员,同送订货、加油和机修人员进行英语对话,练就了英语难不倒的过硬本领。
“平凡的岗位一样很重要”
2005年3月至今,马传栋接到公司调令,先后在外派“阳光胜利”轮和“白老丸”轮工作,继续和船友们一起劈波斩浪,勇往直前。2006年9月,马传栋接到公司调令,第二次登上外派日本三井“白老丸”轮工作,在日本富士市四子之浦港踏上该轮后,他了解到,由于码头上没有自卸设备,需要改建,定点于该码头卸货的“白老丸”迎来了其近二十年的最后一次告别,要去菲律宾Subic shipyard进行简单的七天船修和改货改装工程,然后去阿根廷装豆粕到欧洲卸。马传栋知道,“白老丸”轮是1989年下水的一艘专用木屑船,将一个老龄木屑专用船改装为散货船,又要去这样一个欧洲航线,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船体结构的适应能力,豆粕比重远比木屑大得多,而且现载重量要求又远超过原木屑设计的最大载重量。木屑船干舷比较高,货舱舱容很大,没有边柜,一般中间的三舱为压载舱,空载时必须加满水,这样空载和满载时该处的船体变形差度就很大,经常造成三舱与相邻的二舱、四舱及其舱口围外的钢板经常出现裂缝。在此次进菲律宾Subic shipyard修船时,三舱舱口围左后侧开裂,连贯的下部加强肋板最大开裂宽度达近20CM,甚至会造成三舱双层底内的三舱压载水管与舱壁开裂,虽然前几航次对舱口围、外表面的延伸性裂纹焊补,但效果不明显,此次全部割除换了新钢板。马传栋曾经在外派“王子先锋”轮遇到过此种情况,焊接难度极大,而且若焊接强度不够,极易重新开裂。由此,改货后,船体变形的扭力又有新的变化,钢板及船体很难经受得住这种变化。而且海水、蒸汽以及甲板管系已经到了使用年限,需要大量更新,突发漏泄情况可能随时发生。改货后的装配货,以及面对三舱开裂严重的安全状况和改货后需承受的更多新变数,如此年龄的改装船第一次去欧洲,将要面对的北大西洋冬季恶劣的气候状况和欧洲严格的PSC检查,这些都如压在20几个弟兄和马传栋心上的石头,沉甸甸的。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还没到欧洲,问题便出现了。
船到阿根廷Rosario港,当将三货舱压载水排空清洗完毕准备装货时,发现三舱舱壁四个角,有三个角舱壁结合处发生裂缝,共有五六条缝之多。当时已是夜里十二点左右,氧气乙炔泵、电焊电缆都已经备妥正准备施焊时,由于没接到代理申请动火施焊地港方许可,不得已将工作延迟到第二天上午。舱壁结合处的裂缝只要开槽等准备工作处理到位,选择适合船体结构焊接得高强度结构钢焊条,裂缝处在拐角、斜坡和舱壁结合处,位置较高,马传栋找人架起了梯子,斜着身子将焊条伸到裂缝处施焊,总体难度不大,完成只是时间问题。他没来得及休息,直到中午十一点左右,六道裂缝各三层焊接已全部焊接完毕,但接下来却出现了令马传栋非常挠头的大难题,舱壁的多处裂缝向外渗水,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水流,几乎都在斜坡与直壁的结合处,而这正是干隔舱壁与大舱壁的结合处。所谓的干隔舱是木屑船的压载舱与前后舱之间由直壁(即二舱后壁),四舱前壁与斜壁(三舱底部前后壁)组成的近直三角形竖剖面的狭窄密闭空间。当时分析,怀疑水是来自干隔舱,而且干隔舱内水已满,因为出水的裂缝大都位于干隔舱斜壁的顶部,大约有三百吨水。如果水不排出来,货就装不上,即使装进去,万一再出现新的裂缝,那么三舱货便会浸水而产生货损。所以必须打开干隔舱检查放水。但又发现用于进出干隔舱的检查人孔都开在相邻的二舱、四舱,而此时这两个舱都已经装满了货,于是马传栋想到在三舱、六舱重新开孔便成了唯一的选择。虽然可以电钻钻孔,但放水太慢,而且一旦钻透后水喷到电钻会造成人员触电的危险。所以只能用气割。要在底部割一个长度为40CM、高度为20CM的椭圆形孔,初割时仍然不能割透,若割透一点,水喷出来,便无法再割了。要想将3.2CM厚的钢板割得仅留一线而不透,最后将整块板用锤子敲下来,这对马传栋来说无疑也是个新的挑战。当时正在装货,每耽搁一个小时就可能会给船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没有做不了的事,只有不去做的事”,马传栋还真和这个大难题较上了劲,边摸索边干,在NK船级社验船师挑剔而怀疑的目光下,用了不到一个半小时,三舱后的第一块钢板在几声锤响后应声而落,干隔舱内的海水喷涌而出,在水基本放完后开始焊复割板,当验船师在得知马传栋是如何掌握这些技术后,连说“Very good! Very good!” 亲自告诉大副,完工后拍张照片发给他就可以了,随后宣布验舱顺利通过。第二天下午,“白老丸”轮顺利完成改装后的第一次散货装载,离开Rosario港,去迎接更具考验的北大西洋Roaring Forties。困难与挑战、幸福与快乐同时伴随着马传栋书写农民合同工船员平凡的传奇人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马传栋作为公司远洋船舶上的一名普通农民工船员,他有技能,有绝活,有忠于远洋事业的坚定信念,在船上兢兢业业,勤奋努力,身先士卒,岗位奉献,使青春在岗位上闪光,在蓝色经纬线上继续辛勤耕耘。他的出现绝非偶然,这是他长期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的沉淀,令人鼓舞和骄傲的成绩说明了他的岗位很平凡,可是他所取得的成绩却是那么的不平凡。2005年6月马传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作为优秀协作船员还被正式转为青远公司自有船员,还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深造。07年9月份,马传栋又被公司推荐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
俗话说,“深山里飞出金凤凰”。如今的马传栋已练就了一身迎风击雨的过硬本领,早已飞越那片家乡的崇山峻岭,正翱翔在蔚蓝色的海洋上,刻苦砥砺,把青春奉献在远洋船舶这片“浮动的国土”之上,向往着一片更辽阔悠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