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山东保险十年 > 行业文献

《关于加强山东保险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0-11-24 14:4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近年来,我省保险人才队伍快速壮大,有效地促进了保险业务增长、服务领域拓宽和市场体系完善,为实现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省保险业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流动不规范、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保险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保险业提出更高要求,金融一体化和全面对外开放对保险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人才领域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保险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创新能力、加强诚信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等的重要瓶颈,影响着保险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精神要求,加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我省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增加人才供给,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才能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持和充足的智力保障,才能促进保险市场规范运行,才能为保险业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加快实现我省保险业做大做强。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保险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行业,人才队伍是保险服务的载体。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大批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增强人才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完善鼓励人才创新的机制,才能增强保险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保险创新步伐,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日益增长的需求。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开发与管理人才资源,完善用人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才能吸引和造就优秀人才,才能激发人才的创造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持续发展。

二、加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4.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紧紧围绕保险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高素质、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为基础,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培养造就一支理念科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适应保险业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努力开创我省保险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5.目标任务:

——统筹规划,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四大目标。一是保险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加快保险人才引进和培育,使保险人才队伍总量上与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相协调。二是保险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的区域、专业和层次结构,形成分布适宜、专业匹配、梯次合理、新老衔接的人才队伍。三是保险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合理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和改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使用机制更加完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保险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科学的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实践,人才成长的企业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明显改善,形成鼓励、支持和帮助人才干事创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

——突出重点,打造好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培养造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育一批遵循保险业改革发展规律、具有科学管理技能、善于驾驭市场、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决策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员队伍。二是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大力培养核保、理赔、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潜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宏观调控为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体系。三是着力提高营销服务人才素质。优化保险营销服务人员结构,提高营销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金融保险知识、销售技能和诚信品质,能够适应保险创新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竞争,面向不同客户群提供专业服务的销售服务人才队伍。

6.基本要求:一是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保险业发展相结合。把促进保险业发展作为保险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满足保险业覆盖面不断拓宽、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竞争层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二是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相结合。大力优化人才结构,加快紧缺型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促进人才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之间、中外资保险机构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三是坚持行业性人才资源开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积极发挥学校、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在保险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同时加强保险机构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通过行业资源整合、外部推动与内部开发协同,教育、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加快保险人才培育。四是坚持市场配置与管理调控相结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才市场制度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统筹协调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形成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配置和管理调控体系。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险业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7. 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加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完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测试和任职谈话制度,严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关。建立高级管理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省级和地市级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责任,探索责任追究的量化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不同层级机构的责任上溯追究机制。建立健全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和合规信息记录。

8. 加强用人合同管理,促进人才健康有序流动。各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要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合同条款,增强合同执行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既不能不合理限制人才流动,又要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在用人合同中要增加保护商业秘密条款和竞业禁止条款。保险公司要加强营销代理合同管理,不得扣发保险代理人员基本资格证书,在合同中增加必要的规范有序流动的条款,防范营销员无序流动。

9. 加快人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险营销员信息系统,推进信息采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不良信用信息登记,增加保险营销员基本信息和从业信息,逐步把保险营销员信息系统建设成为保险营销人才信息库。推进高级管理人员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探索建立面向行业的保险人才信息库。

10. 积极推进保险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完善保险经纪、公估、代理从业资格和执业证书管理,积极推进分专业、分等级的保险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建设,引导保险服务人才细分化、专业化,提升保险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加快保险人才培养

11.推进保险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保险教育和理论研究基地建设,逐步扩大保险本科教育规模,加大保险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保险服务、营销等专业人才。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保险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提高保险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鼓励高等院校有关学科门类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将保险学纳入核心课程,普遍开设保险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拓宽保险人才培养渠道。

12.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建。建立保险业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支持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学会加强与教育部门社团组织的联系。鼓励保险机构以设立奖学金、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与高等院校合作。保险学会要发挥联系业界和学界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推动保险理论研究、促进高校保险专业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3.加大在职教育培训力度。加大监管推动力度,在机构验收、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等环节,引导公司加强培训工作。要建立保险业继续教育制度,推进保险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各保险机构要发挥内部培训的主导作用,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规划,强化日常培训,推进内部培训规范化建设,完善培训制度,鼓励员工接受继续教育。保险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制度,研究制定行业培训规划,探索开展营销员培训、后续教育等行业性培训项目。

14.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提升保险人才素质,加快人才培育,增强保险机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保险机构要进一步转变学习观念,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内部学习氛围。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推进扁平化管理、柔性管理和自主管理,探索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与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15.加强职业道德、诚信和法规教育。要通过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开展行业性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要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增强各级保险机构领导班子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保险机构要将职业道德、诚信和法规教育融入招聘录用、在职培训、考核激励、职务晋升等环节,切实培养提高全体员工的敬业精神、诚信道德和守法意识。

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保险人才储备

16.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保险公司和专业中介公司要制定鼓励措施,积极引进具有工程、信息、医科等背景的技术人员,着力培养高端核保、理赔、风险管理等专业人才,增强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积极吸纳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其他金融从业人员,增强保险机构的金融综合经营能力;积极引进其他行业高素质综合管理人才,提高保险机构经营管理水平。

17.加强人才储备。各保险机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好新入司毕业生培养规划,建立后备人才梯队。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机构要挖掘高校毕业生扎根保险行业成才立业的典型人物,以事迹报告会、宣传册等方式赴高校宣传,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保险行业。

18.鼓励人才基层创业。保险公司要有组织地安排新入司毕业生到基层锻炼,鼓励毕业生从基层创业做起。全行业和各保险机构要定期开展优秀基层工作人员评选活动,加强对优秀基层人才的宣传、鼓励。

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9.完善考核机制。各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经营效益指标的考核比重,加强对长期绩效的测评考核,将客户满意度等反映公司信誉度的指标和违法违规情况纳入高级管理人员考核指标体系。要完善对中层管理干部、核保、核赔和客服人员的考核管理制度,促进内控建设,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20.完善薪酬体系。各保险机构要结合实际,建立合理的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完善薪酬与绩效挂钩办法,增强对长期绩效的激励,克服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要完善业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建立底薪、提成奖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销售人员薪酬体系,优化销售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21.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保险机构在选人、用人过程中,要量职录用,科学配置,根据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合理选配人才,积极吸纳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要完善工作岗位分析,科学制定岗位职责和用人标准,通过公开招聘、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任用人才。

22.大力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各省级保险公司要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在人力资源规划、开发、管理等环节的职能,转变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积极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位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前景。要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积极解决影响员工满意度的问题,增强企业凝聚力。

七、深化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2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增强人才凝聚力,激发人才创造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创建和谐文化,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机会,在企业内部建立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既鼓励竞争、又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24.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各保险机构要切实树立竞争、合作、共赢的行业理念,培育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行业氛围,积极开展业内合作,塑造和谐的行业生态环境,促进保险人才成长。

25.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各保险机构要进一步落实保险行业服务标准,塑造专业、规范的行业形象,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保险人才的从业自豪感。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机构要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优秀保险人才创新、奉献、成功的先进事迹,塑造保险业对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信任理解的社会形象,增强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把人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6.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保险机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筹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努力营造鼓励人才想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环境。

27.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保险机构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最大价值投入的观念,舍得对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投入。要结合自身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修订完善有关制度,制定人才工作目标和长远规划,切实加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28.加强保险人才与就业的监测、研究和推动。完善保险人才统计工作,研究建立保险就业状况的定期调查监测制度,探索将保险业纳入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工作保险学会要积极开展保险人才问题研究,探索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调研项目,支持省内高校深入开展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保险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自律职能,以行业标准、规范等方式促进人才教育、培训、有序流动等工作。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