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山东保险十年 > 行业文献

山东保险业“十五”后三年发展规划

2010-11-24 14:59: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发展确定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盛世伟业,千载难逢,根据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山东保险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联系实际,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领会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规划发展目标,研究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精心编制和实施十五后三年的发展规划,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工作,昂扬奋进,实现山东保险业的跨跃式发展。

     一、发展回顾与存在问题

(一)山东保险业发展回顾

九五计划以来的七年间,是我省保险业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这段时期国内宏观环境经历了由抑制通货膨胀到抵御通货紧缩的重大变化,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这段时期保险业经历了《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产寿险分业经营、寿险营销体制创新、寿险新型产品的推广以及《保险法》的重新修订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之中,全省保险业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除各种干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贯彻实施了保险业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实现了山东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223.82亿元,是1995年保费收入的5.66倍,年均增长28.11%1995年至2002年,财产险保费收入由28.48亿元增加到55.3亿元,年均增长9.94%;人身险保费收入由11.03亿元增加到168.5亿元,年均增长47.62%

2.保险公司数量迅速增加。1995年只有3家保险公司在我省经营。省辖及计划单列市分公司6个,地市级公司25个,支公司177个(含办事处,下同),营业部51个。到2002年末,在我省经营的保险公司发展到11家。省辖及计划单列市分公司19个,地市级公司109个,支公司377个,营业部110个,营销服务部2025个。竞争主体的迅速增加,活跃了市场,促进了竞争,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刺激了保险需求。

3.保险市场体系日臻完善。九五初期,保险市场只有保险公司,市场主体类型单一,机构数量偏少。目前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已遍布全省城乡,保险公估公司、经纪公司、代理公司亦纷纷成立。全省已营业和正在筹建的各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达49家。兼业代理机构已发展到11230个。各地市保险行业协会相继成立。全省保险业正沿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4.保险产品日益丰富。1995年前的保险市场,由于缺乏有力的竞争,保险险种创新乏力,保障功能单一,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险种不多。经过近七年的创新和发展,保险险种得到极大的丰富,特别是人身险的分红、投连以及万能等新型保险产品纷纷上市销售;财产险的险种种类和品质正朝着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方向发展,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5.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九五初期,随着产、寿险的分业经营,市场主体的突然增多,保险市场竞争加剧,而保险监管又处于调整和交接阶段,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济南保监办自20009月成立后,不断加强对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险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保险业正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

6.保险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七年来,全省保险业共收入保费799.34亿元,支付赔款和给付258.49亿元。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0.79%提高到2002年的2.12%,年均提高0.19个百分点。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工具,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防灾防损、分散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经济运行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保险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愈加密切。保险正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据调查,保险已成为人们继家用电器、住房等耐用消费品之后的又一大消费选择。2002年保险业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5.68亿元,比1995年增加26.4亿元;人均保费由199545.41元提高到2002年的246.4元,年均增长27.32%。保险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二)山东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七年的发展,我省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已位居全国前列,实力明显增强,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山东保险业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保险业仍将长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诸如保险产业政策还不明晰完备,保险体制和机制改革尚任重道远,保险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类型与数量偏少,保险市场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保险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着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作为全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保险业发展同样也受到这些问题的制约。同时,山东作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其保险市场还存在着一些直接制约因素和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1.保险市场信用欠缺。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尚未真正贯彻于保险市场主体的整个经营活动之中,市场的各个环节缺乏信用关系的维系,信用欠缺阻隔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了信用工具的使用频率,加大了交易成本。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对企业缺乏忠诚,致使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贯彻,加大了内部管控风险;对客户缺失信用,欺诈误导现象较为突出。

2.保险市场化水平较低。一是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尽管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保险公司、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监管机关在内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框架,但是这一组织结构中尚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市场主体偏少,开放程度较低。二是市场竞争尚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的存在导致了我省保险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发育水平偏低,市场交易成本较高。三是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价格规律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价格扭曲现象较为严重。

3.保险市场秩序尚需规范。我省保险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同时,还存在竞争不规范、无序竞争、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公司与专业代理机构合作、保险公司与兼业代理机构合作、兼业代理机构展业、个人代理人展业等市场环节上的不规范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组织结构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完备、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信用欠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机制有待改善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保险市场秩序方面的问题。

4.保险企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面对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提高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保险企业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缺少具有特色竞争力的创新险种,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选择和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保险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完善,在核算体制、代理体制、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保险企业服务手段落后,功能单一,层次较低,效率不高。保险企业在经营理念、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战略任务与指导思想

山东保险业未来三年,要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确保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总的战略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各项市场取向改革,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增强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推进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实现上述战略任务,始终要突出一个主题,实施三大战略,强化四个观念,坚持六项原则。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继续发扬争创一流、敢于竞争的拼搏精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努力使我省保险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实施三大战略为基础。一是实施市场化战略。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市场主体类型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秩序,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实施诚信兴业战略。大力推进“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行业文化建设和保险信用体系建设,赋予诚信建设更多的实质性内容,为我省保险业的发展夯实基础。三是实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战略。缩小与国际保险先进水平的距离,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迎接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

以强化四个观念为前提。一是强化市场观念。充分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实施监督管理,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创新产品与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满足保险市场需求。二是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法制化水平,积极运用法制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和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守法意识,依法、合规经营。三是强化创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创新的观念,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四是强化服务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手段,落实服务措施,通过优质服务推动保险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坚持六项原则为根本。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险业的发展要建立在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的经营行为、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基础之上。保险企业要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稳健经营,科学合理地开发市场潜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业务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在追求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更要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实现业务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到主要靠产品和服务创新上来,走既要有较快速度,又保持较好结构和较高质量与效益的发展道路。三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推进制度创新,革除对保险业发展的不必要的束缚。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增强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使保险企业发展始终拥有不竭的动力。四是坚持维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原则。共同建立规范的保险市场秩序,打击保险业的欺诈、误导行为,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形象。五是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市场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策略和发展措施,逐渐缩小不同地区差距,实现保险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六是坚持对外开放原则。保险业要适应国际发展潮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一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外资机构的加入;另一方面,在管理技术、服务手段等方面向国外同业学习,缩短差距,不断提升我省保险业的国际化水平。

三、奋斗目标与增长预测

(一)山东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1.按照保费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外推

山东省1995年保费收入为39.51亿元,2002年保费收入为223.82亿元,九五以来,年均增长28.11%,按此速度推算2005年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470亿元。

九五以来的7年间,山东省财产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9.9%,按此速度推算2005年财产险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7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47.6%,按此速度计算,2005年人身险保费将达到540亿元。两项合计2005年保费收入总规模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速为40%

按照近7年保费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简单推算,2005年我省保费收入应在470亿元至610亿元之间。

1. 1996-2002年山东省保费收入增长速度

2.综合分析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后推算

过去七年影响保费收入增长重要因素包括:(1)《保险法》的颁布实施,(2)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3)产、寿险分业经营,(4)寿险营销体制的全面引入,(5)寿险新型产品的推出与热销,(6)保险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

未来三年影响保费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包括:(1)党和国家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经济政策的确立,(2)新保险法的实施,(3)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对寿险新型产品的影响,(4)费率的市场化取向改革,(5)保险中介机构的大力发展与作用发挥,(6)银行保险的广泛合作,(7)保险公司的大量增加与竞争的更加充分,(8)各市场主体对短期人身险的创新拓展,(9)健康保险和企业年金保险等新增长点的大力开发,(10)山东国民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

1996年与1997年产、寿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与产、寿险分业经营、新公司的发展已渐成熟、寿险营销体制的全面引入等因素有很大关系;1998年与1999年财产险负增长、人身险增长放缓与这两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景气状况变差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从1999年开始人身险的增长开始复苏; 2000年国民经济的增长全面恢复,该年产险也开始复苏,人身险则开始加速增长,总保费实现了15.7%的增长速度;2001年和2002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景气状况明显提高,产险业务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分红产品、投连产品等新型人身险产品的推出,使人身险业务得以高速增长。

未来三年,国内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山东省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确定在9%以上,产险业务与当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关联较大,所以产险的增长速度不会很低,预计将在10%左右, 2005年产险保费有望达到70亿元。

相对产险而言,人身险业务增长速度的不确定性要大一些。2001年和2002年人身险业务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分红产品的热销,预计分红产品将会延续热销局面。未来三年各保险公司对短期人身险、银行代理保险的大力拓展等因素,对人身险业务增长的正面影响是肯定的。人身险业务预计增长迅速的另一因素是寿险公司机构的发展,这一因素的影响将贯穿未来三年。新的寿险公司进入市场的第二、三年进入加速成长期,预计2003年起新公司的影响将明显加强。健康保险和企业年金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对这两个领域的大力拓展将于2004年启动,届时将会形成我省保险业的新增长点。

导致2002年人身险快速增长的绝大部分有利因素在2003年继续存在,但是非典疫情对人身险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人身险的增长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增速在4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2004年和2005年,促进人身险发展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加、增强,但是考虑到基数扩大等因素,增速可能有所回落,预计增速2004年应达40%2005年可达30%。这样2005年人身险保费可望达到445亿元。

上述分析预计2005年财产险保费收入达到7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45亿元,两项合计515亿元。即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保费收入增长产生的影响,未来三年年均增长速度可达32%

3.按保险深度的增长状况测算

1995年我省保险深度为0.79%2002年为2.13%,这七年间年均提高0.19%,尤其是十五前两年,年均提高0.42%,据推算和预测,未来三年保持十五前两年的增速可能性较大,年均提高0.4%,2005年末保险深度达到3.5%左右。按此推算,2005年保费收入应在490亿元左右。

2. 1995-2002年山东省保险深度

 

 

4.按照保险密度的增长状况测算

1995年我省保险密度为45.41/人,2002年为246.4/人,1996-2002年均增长27.33%按此速度计算2005年末可超过510/人。十五期间,我省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般在5‰左右,2005年全省人口将达到9300万人,按此计算,2005年保费收入可达475亿元。

3. 1995-2002年山东省保险密度(元/人)

 

 

按照保费收入外推的方法计算2005年保费收入将在470亿元至610亿元之间;结合各种影响保费增长的因素对未来三年的增长状况做出判断,计算2005年保费收入将在515亿元左右;按照保险深度的增长情况计算2005年保费收入在490亿元左右;按照保险密度的增长情况计算2005年保费收入将达到475亿元,参表1

1.不同方法预测结果的比较

 

预测方法

2005年保费

年均增速(2003-2005

1

保费收入外推

470亿-610亿元

28%-40%

2

因素综合分析

515亿

32%

3

按保险深度测算

490亿

30%

4

按保险密度测算

475亿

29%

综合以上分析,2005年我省保费在470亿元-610亿元之间,尤其是,500亿-515亿元的可能性存在。保险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其本身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性。如“9.11”恐怖袭击和经济危机等重大不确定性事件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预测的。在没有重大破坏性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上述预测结果应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把2005年保费收入达到500亿元作为今后三年保险业发展规划的努力目标之一。

(二)预期目标

过去七年的艰苦努力,为十五后三年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业内因素与前七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但是总体环境更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良好的基础加上有利的环境,使我们有信心让山东保险业发展得更快一些,使市场格局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保险产品更加丰富,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更加强大,保险功能更加健全,行业信誉更加提高,监管职能更加有效,保险消费更加理性,确立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

在前面预测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十五后三年山东保险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1.规模与速度

未来三年年均增长31%2005年保费收入达到500亿元。其中人身险业务年均增长36%,到2005年达到430亿元;产险业务年均增长10%,到2005年年保费收入达到70亿元。保险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

2.结构与效益

未来三年,人身险业务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产险,人身险业务的比重在总保费收入中进一步扩大,到2005年人身险业务与产险业务的比例为61。保险市场结构经过三年的调整更加合理。

我省设立的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通过各方积极努力,争创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保险中介公司。

3.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

    未来三年,使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个衡量保险发展水平最科学的指标能够在我省不断加深和提高。到 2005年,保险深度达到3.5%,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接近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保险密度达到510/人,年均增长28%,达到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4.保险机构与从业人员

作为服务性行业,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机构数量和人员素质。大力发展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各类保险中介机构,实现保险机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到2005年,在山东经营的中资、中外资、外资等各种保险公司数量超过20家。各类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作用明显加强。

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济南、青岛两个区域性保险中心,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比较优势,适当加大欠发达地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发展力度,保持中、东、西部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中外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并存,富有竞争活力、开放式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准明显提高,使之能够适应保险规模增大、领域拓宽、功能深化和服务质量提升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5.保险产品与服务水平

2005年,以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定位为基础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传统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明显改善,功能更加强化;新兴产品种类齐全、功能多元,比重明显扩大。

2005年,服务方面的基本目标是保险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便捷性明显增强。财产险方面,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咨询等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身险方面,保险的理财顾问、养老计划、健康保障咨询等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保险公司在承保、理赔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四、市场体系建设与主要发展措施

实现未来三年我省保险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关键是解决制约我省保险业发展的四大问题,为此,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在强化四个观念和坚持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实施三大战略。

通过实施三大战略实现我省保险业跨越式发展,首要任务是市场体系建设,灵魂内容是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市场化战略的落脚点是市场体系建设,诚信兴业战略的落脚点是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是市场体系的内在灵魂和根基,缺少诚信维系的市场体系仅是零散的结构和框架,根本无法良性运转,诚信是保险市场体系内各主体相互定位和关联的准绳,二者皆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保险企业是保险市场体系的核心,在我省保险业正式对外开放之前,要实现快速发展关键是企业要练好内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积极应对竞争国际化的挑战。因此,要实现我省保险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保险市场的各构成主体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贯彻实施三大战略,增强保险经营主体的竞争能力,培育以诚信为根基的保险市场体系。

我省保险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市场体系组织结构合理完备。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监管机关在内的四方面的组织架构、职能定位要合理完备,作为企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要加大机构建设力度,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监管机关,要在组织完备的基础上优化功能配置,在行业发展的主管功能和市场规则的监督落实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行业协会,要在加强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宣传、维权的作用,架起保险企业与监管部门联系的桥梁,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畅通。二是市场运行规则逐步完善。在坚持六项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逐步形成以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惯例和行业规章为表现形式的、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三是市场运行秩序规范有序。各市场经营主体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原则自觉遵守市场运行规则,行业管理组织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公平、规范、良性运作的市场秩序。四是建立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要渗透于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保险公司、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监管机关、被保险人以及从业人员等保险市场利益相关群体和机构的相互关系中。

实现未来三年我省保险业战略任务与奋斗目标,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进保险公司建设,提升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保险公司数量决定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状况,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决定着保险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保险公司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成熟度。为使我省的保险市场体系尽快完善,必须加强保险公司的建设,改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推进保险机构建设。继续大力吸引国内保险公司加入山东保险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推动各保险公司在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保险公司在县区设立网点和机构。

二是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推动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强风险管理与咨询业务发展,积极帮助客户防范和化解风险,担当起风险管理顾问的角色。完善省级以下机构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省级公司对分支机构的管控力度。

三是探索销售管理体制创新。鼓励保险公司进行营销体制创新,释放新的生产力,加速保险业的发展。推进营销体制改革,把优秀的寿险营销人员当作保险业的人才来认真对待,让营销人员为保险业发展贡献更大的才智和力量。积极探索各种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保险公司在营销员管理、与兼业代理合作方式、与专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积极探索保险公司创办或控股专业中介公司、建立保险超市等新的销售模式。

四是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步伐。随着保险费率条款的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地域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积极鼓励保险机构的创新机制,使各级保险机构在保险产品开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层次,拓展保险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增强保险服务的地域特色,大力拓展健康保险和企业年金保险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业务领域。加快网上保险等服务手段和工具的发展,提高保险服务的电子化水平。

(二)积极培育保险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中介市场

中介机构在保险市场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省的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中介市场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作用发挥的还远远不够,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增强市场行为的规范性。

一是尽快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处于起步阶段的保险中介市场亟待完善市场规则,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尤其是在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合作、中介机构展业等方面,通过尽快制定规则调整相关主体的行为。

二是提高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以及自然人投资设立保险公估公司、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鼓励开拓更加广泛的业务领域。保险中介机构要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专业人才、细分市场和特色经营。

三是规范发展保险兼业代理市场。加大对保险兼业代理市场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实现保险兼业代理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通过实施多家代理等政策调整,进一步活跃保险兼业代理市场。

四是不断提升银保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保险公司要加大对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保监办加强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工作联系,争取出台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改进与银行的合作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推进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

保险监管机关要增强市场观念,尊重市场规律,把工作中心放到宏观调控、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制定规则、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扎实有效地推动市场体系建设,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型监管机关。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在市场准入监管方面,加大保险市场组织体系建设力度,在机构类型、数量和布局等方面完善市场组织结构。在市场规则方面,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完善市场运行的监管制度。在市场行为监管方面,加大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二是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做好产业研究和规划,制定合理的行业政策措施,正确把握全省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政策工具,引导保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有效整合全省保险业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保险宣传,扩大保险行业的知名度,积极提供公共服务,拉动保险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工作,为全省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兴业战略,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市场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综合治理来规范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积极探索建设由监管部门监督指导、保险机构自觉遵守、行业协会自律协调、投保人员积极参与、社会中介广泛配合五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四)健全保险行业协会网络,充分发挥协会职能

保险行业协会是自律性社会中介组织,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作用,提高保险行业管理的效率。

一是不断提高行业协会正规化建设。未来三年,在地市保险行业协会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配备协会工作人员,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完成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建设。

二是完善和强化行业自律功能。首先在关键市场环节上抓好行业自律,不断总结经验,力争取得突破后再在其它环节推行。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保险经营主体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全面提升自律水平。

    三是发挥协会的协调作用。悉心听取会员呼声,真实反映会员意愿,发挥好行业代言人的作用,切实做到维护广大会员利益。提高维权能力,保护广大会员单位权益。增强保险行业协会在保险中介管理方面的协调功能,依据监管机关的委托全面、系统地对个人代理人进行管理,制定保险从业人员的展业规范,推进整个行业信誉体系的建设。

    四是加强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市场信息。加强保险业的正面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保险知识宣传,提高公民的保险意识。认真受理信访投诉,迅速把保险当事人双方的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及时掌握、分析、解决保险市场存在问题,树立保险行业协会良好的社会信誉,努力为会员单位创造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

五是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以诚信为核心的保险行业文化是保险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在行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紧紧围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与会员单位共建行业优秀文化,打造信誉驰名品牌,为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