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现状:主要特点

2010-11-18 17:0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
    2009年,全省保费前3位的公司为国寿股份、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市场份额为60.03%,较上年同期下降3.47个百分点,规模最大的国寿股份市场份额36.78%,较上年同期下降4.47个百分点。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全省人身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见图3-6)

    新单、续期业务均衡发展,共同支撑保费增长
    2009年,新单保费312.08亿元,同比增长11.28%,比全国水平高6.48个百分点,新单保费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46.72%,对保费增长起到了较好的拉动作用,其中新单期交保费93亿元,同比增长37.32%,期交占比29.8%,比全国高4.74个百分点。续期保费185.65亿元,同比增长24.13%,比全国低1.71个百分点,续期保费对全省保费增长贡献率为53.28%,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个人营销发展相对突出,银行代理业务发展相对滞后
2    009年,个人营销保费253.32亿元,同比增长18.02%,增速比全国水平高2.25个百分点,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个人营销保费规模居全国第3位。银行代理业务205.52亿元,同比增长12.97%,增速比全国水平高4.73个百分点,银行代理保费规模居全国第8位。
    投连、万能险萎缩,分红险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2009年,投连、万能险下降幅度达40%,而传统险 保费达108.94亿元,同比增长4.35%,全国同比下降0.89%。分红险保费336.15亿元,在全省保费中的占比67.54%,较2007年、2008年分别提高18.53和11.33个百分点,成为人身险的主力险种。2009年,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较好,与银行存款利率相比,各公司分红水平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受此影响,分红险持续热销,保费增幅达39.09%,对全省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139.52%。
    业务结构继续保持优势,结构调整成效较为显著
    (1)个人营销业务占比保持较大优势。体现寿险核心竞争优势的个人营销业务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为50.9%,比上年同期提高0.9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7.07个百分点。平安人寿、民生人寿、合众人寿、中宏人寿、国泰人寿、海尔纽约个人营销业务占比在80%以上。
    (2)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增长较快。一是体现风险保障水平的新单保额 增长较快,2009年,全省新单保额20391.08亿元,同比增长28.25%,比新单保费增速高出16.7个百分点。二是保障型 业务增长较快,保障型业务保费232.3亿元,同比增长20.72%,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为46.67%,比上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三是单纯长期储蓄型 业务保费111.15亿元,同比增长22.03%,在总保费中的占比22.33%,比上年同期提高1.15个百分点。
    (3)新单业务结构较好。一是新单折标率较高,新单保费折标率36.74%,比上年同期高3.6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53个百分点;二是银保新单期交占比显著提升,银行代理新单期交占比9.82%,比上年同期高6.74个百分点,银行代理新单期交占比较高的公司有新华人寿、太平洋人寿、太平人寿等,该指标达20%以上;三是长期期交业务占比较高,交费期为10年及以上的新单期交业务在新单期交保费中占比为65.6%,比上年同期下降2.9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9.01个百分点。
    退保水平下降,业务品质进一步改善
    2009年,山东保险业退保金达50.35亿元,同比下降2.95%,而全国同比则上升10.71%。我省退保率为2.77%,比上年同期低0.7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77个百分点,退保率为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
    信泰人寿、中英人寿、海康人寿、华夏人寿4家公司退保率在10%以上,长城人寿、泰康人寿、嘉禾人寿、民生人寿、合众人寿、恒安标准6家公司退保率高于5%。
    费用控制情况较好,经营效益得到提升
    银代寿险手续费率 2.73%,比上年同期下降0.3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15个百分点,在银行代理保费前8位的省市中最低。
业务及管理费率 11.75%,比上年同期低0.2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3.99个百分点,在保费前5位的省市中最低。
★专栏3-2★
    专栏3-2:山东人身险公司大力加强收付费风险管理工作
    山东保监局深入贯彻落实保监会《关于加强人身保险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的通知》(保监发[2008]97号,以下简称“97号文”)和《收付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精心组织,细化措施,加强督导,扎实推进人身险公司收付费风险管理工作。
    一、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督导。依据保监会的工作部署,山东保监局在调研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下发《关于加强山东省人身保险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现金收付费、非现金收付费、单证管理、信息化管理、客户回访、内部监督等方面提出了20项更为细化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措施的操作性,以保证收付费管理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成立了加强收付费管理领导小组,调配业务骨干组成两个工作小组,深入开展检查督导,以97号文及保监局有关要求为依据,逐条对照,检查落实情况,确保收付费风险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二)深入宣传政策。山东保监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山东省人身保险公司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的通告》,告知社会公众非现金收付费方式的优点、现金交费续期客户变更交费方式的途径以及现金交费时需注意的事项,提醒保险消费者审慎选择交费方式,并注意辨别收费凭证的有效性等。要求各保险行业协会选择在当地受众广泛、贴近居民生活的报纸刊登,并在自有网站或网页的显著位置发布。
    (三)及时跟踪调研。一是建立收付费管理信息统计制度。对辖内人身险公司收付费管理重点指标按月进行跟踪,做好数据信息的汇总、分析与报送,掌握公司推进收付费规范工作的进度,及时进行工作指导。二是选择业务量大、县域客户多、开展收付费风险管理工作难度相对较高的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进行实地调研,在对省级分公司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将调研重点向基层延伸,走访了4个地市、6个县区,广泛与基层运营、财务、客服等管理人员,以及营销、银保外勤开展访谈,排查公司贯彻执行监管要求的难点和关键风险点,及时跟踪指导。
    (四)开展经验交流。召集辖内人身险公司召开收付费管理工作交流会,通报收付费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及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部分公司介绍加强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及主要成效,组织各公司共同探讨收付费规范工作存在的难点、突出问题和解决之策。
在保监局的组织指导下,各人身险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收付费风险管理。一是将收付费风险管理有关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加大政策宣导,组织内外勤人员集中学习监管文件要求,并按照《通告》模版,采取制作发放宣传单、发送短信等方式,向员工、客户作政策宣传;三是完善制度流程,从运营管理、客户服务、销售管理、单证管理、印鉴管理、信息技术改造、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流程配套改造。
    山东人身险公司加强收付费管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一是续期业务银行转账率逐月稳步提升。2009年,山东省人身险公司(不含青岛,下同)续期业务件数合计为1224万件,其中非现金交费件数占比由1月份的80.36%上升到12月份的87.23%。二是营销员代收保费比例显著下降。2009年,营销员代收保费5.17亿元,代收保费占比由1月份的2.72%下降到12月份的0.99%。三是保险业务支付银行转账比例逐步提升。2009年,退保支出(含契撤)71.65亿元,保险赔付95.11亿元,两项付费业务中,银行转账占比由1月份的88.2%上升至12月份的94.13%,指标改善明显。
    二、措施及建议
    针对工作推进中发现的客户回访工作不到位,流程改造不彻底,信息系统不能满足收付费管理要求等问题,山东保监局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督促落实和引导。督促公司切实摒弃畏难情绪,继续加强对客户收付费管理政策的宣导,重视对有关制度流程的完善,加强与总公司的沟通协调,做好信息系统的改造及有关单证的制发,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并明确提出,下一步进入专项检查阶段,查实公司未进行有效整改的,将作出严肃处理,并追究省级分公司及有关高管人员责任。
    (二)积极解决实际困难。山东保监局对市场上普遍反映的难题,结合实际情况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提供解决方案,指导公司解决难题。一是对续期业务客户明确表示要求公司继续提供上门收费服务的,可以由两名工作人员(含一名专职续收人员)持机打版定额收据上门办理,由客户、收费人员签名确认,并加强回访。二是在对收付费主体资格的掌握上,持证明其关系的户籍证明及投保人、代办人有效身份证件的直系亲属,可柜面代交保费,如该亲属为该保单的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可不提供户籍证明。三是对使用银行卡转账付费的客户,可以银行盖章的开卡申请书,或办理存取款取得的业务凭条等载有户名和账号信息的单据作为身份识别依据,核对后留存复印件,并加强回访。四是公司对同一名交费人,仅需在初次身份识别时留存有关资料复印件,并在信息系统中留存影像记载,以便以后年度核对。
    在目前信息管理权限上收的管理体制下,省级分公司无权自行调整信息系统功能。为此,各总公司应尽快解决其信息系统不能满足收付费管理需要的问题,帮助分支机构对业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为收付费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郭凯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