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山东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 >试点样板 >武城 >武城典型经验

武城:创新“粮食商行”模式

2021

/12/2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武城县围绕破解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抢抓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机遇,聚焦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找准粮食耕收售环节缺少“资本活水”浇灌的症结,创新“粮食商行”模式,实现了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趟出了一条粮食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存储模式,做活粮食增值文章。针对农户存储粮食不方便、产生较多损耗的问题,“粮食商行”按照“免费存储、存取自由、粮权不变、落价保底、存粮获利”的原则收购粮食,为农户发放存粮凭证,并计算存粮收益,赋予了粮食金融属性。会员农户可结合自身情况,像银行存钱一样选择“活期型、定期型、入股型”等存储方式,存粮时间越长收益越高。同时,财政、银行、“粮食商行”建立联合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户存粮安全。“粮食商行”提供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菜单”,会员农户凭存粮凭证可在粮食商行指定的银行网点支取现金,也可以到粮食商行网点兑换农资、种子、化肥,或者用于支付农机费用,使粮食商行真正成为农户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管家”。

  为规避农户粮食在晾晒过程中出现较多价值损耗,“粮食商行”在全省率先开展湿粮收储业务,实行粮食烘干存储,粮食损耗降低8%到10%。该做法将粮食产业链条上端的增值效益直接让利农户,不仅让农户省下一笔支付费用,还让粮食在仓储中保值增值。李家户镇刘王庄村民赵俊宝种了36亩小麦,往年粮食晾晒、存储都困扰着他,今年将小麦全部存入“粮食商行”,每斤粮食享受4分钱定期存粮收益、2分钱存粮运费补助,同时,“粮食商行”提供免费种子,与农户市场出售相比,每亩地增收130多元,36亩小麦较往年增收近5000元。

  (二)创新融资模式,降低农民融资成本。针对农户在粮食种植阶段资金短缺又缺少抵押物的问题,武城县发挥“粮食商行”金融纽带作用,创新“农户+粮食商行+银行”融资模式。“粮食商行”联合山东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武城办事处为农户融资增信,农担公司为农户提供担保,粮食商行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并按照购销协议约定金额提供反担保,增加金融机构授信额度。粮食商行将签约农户资料收集整理后统一报送银行,经银行审查合格后报省农担公司审批,银行按照省农担公司发放的放款通知书给予农户授信放贷。还款时农户可将同等价值的粮食结算给“粮食商行”,由“粮食商行”按时还贷。同时农户还享受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平均贷款年利率不高于2%,节约了50%的融资成本。该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农户既获得了融资增信,又降低了融资成本;“粮食商行”,既能提前锁定农户,又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银行有“粮食商行”共同承担风险,既能增加对个体农户放贷规模,又能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三)创新收益模式,兜底粮食价格保障。为让农户吃上价格“定心丸”,进一步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武城县探索了“粮食商行+保险+期货+基差收购”的收益模式。即玉米成熟收割前,农户与“粮食商行”签订购销协议,双方协定基差(即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差);玉米收割入库后,“粮食商行”指导农户在期货价格高点进行点价,点价价格与协定基差的差值作为保底收购粮价。同时,“粮食商行”向期货公司购买看跌期权,若点价后15天内玉米期货价格总体下跌,则看跌期权产生赔付,“粮食商行”仍以保底收购粮价收粮,既保证了农户的售粮收益,又弥补了“粮食商行”高于现期期货价格收粮造成的损失。若期货价格总体上涨,则期权不产生赔付,“粮食商行”以现行收购价格(期货价格+协定基差)支付农户售粮款。该模式为涉农主体提供了管理风险工具,农户可以在一系列风险转移中,有效应对农产品价格变动、自然灾害影响而获得最低价格兜底保障,让农户既能在粮食减产、粮价下跌时保障收入,又能在粮食价格上涨时获得增值收益。2020年,“保险+期货”收入保险投保玉米种植面积37.2万亩,财政补贴保费818.4万元,大连商品交易所补贴保费1227.6万元。李家户镇郑官屯村玉米种植大户邱中辉,2020年参保“保险+期货”玉米收入保险291亩,每亩获得理赔23元,理赔后亩均收入达到了1388元。同时,签约200吨玉米参与基差收购项目,约定基础现货价格为2500元/吨,通过二次点价,每吨增收116元,共获得增值收益23200元。

  (四)创新基金模式,提升企业收储能力。为解决粮食收购企业融资难题,武城县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成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粮食收购企业融资增信。县财政出资150万元,企业出资850万元,农发行按照基金扩大十倍的授信额度,向认定的粮食企业专项授信1亿元,贷款利率执行优惠利率。截至目前,农发行武城县支行向粮食商行和其他收粮企业放款7500万元,支持收储小麦5100万公斤,收储玉米2500万公斤,节约融资成本18%。中天粮食储备库出资100万元,参与设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获得农发行授信放款1000万元,在夏粮收购量大的时候这笔贷款充分发挥了“及时雨”作用,助力企业收粮8000吨。

  二、初步成效

  试点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9月11日,在德州市改革“出圈”事项典型案例评审会32个参审项目中,“粮食商行”模式案例评比得分排名第一。

  一是“小”模式助推“大产业”。“粮食商行”改变传统收购粮食贸易中间商的角色,通过推行农业“耕、种、收、储、售”全链条服务,分享产业链收益,快速锁定了一大批合作农户,做强了农业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截至目前,“粮食商行”服务耕地面积17万亩、会员农户2000余家。

  二是“小”资金撬动“大”资本。财政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创新服务载体、强化风险补偿、用好金融工具等手段,引导资本“活水”流向农业农村。截至目前,县财政投入试点资金800万元,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1.38亿元,切实保障农民收益5.4亿元。

  三是“小”创新保障“大”收益。“粮食商行”通过存储模式,去年每亩为农户增收约134元;通过“粮食商行+保险+期货+基差收购”收益模式,去年合作农户每亩增收69.6元,增强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20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县域覆盖项目结项评审中,武城县全国排名第一。

  三、典型案例

  (一)解晾晒存储难题,增加农民种粮收益。芒种忙,麦上场,一场雨过后,武城县李家户镇刘王庄村的赵俊宝拉着潮湿的新麦赶到了众祥粮食商行。赵俊宝种了36亩地,往年,粮食的晾晒、存储一直困扰着他,今年,“粮食商行”的湿粮收储解决了这一难题。作为“粮食商行”的“成员”,赵俊宝享受免费存粮的同时,还将获得4分/斤的定期存粮存储收益和2分/斤的存粮运费补贴,加上“粮食商行”赠送的种子,赵俊宝将小麦存入“粮食商行”后,一亩地的收入比直接卖掉高出130多元。

  (二)保收入促增收,真金白银惠农民。邱中辉是武城县李家户镇郑官屯村玉米种植大户,2020年参保“保险+期货”玉米收入保险291亩,每亩投入保费17元,因大风灾害,每亩获得理赔23元,理赔后,亩均收入达到了1388(1.3*1050+23)元。同时,邱中辉签约200吨玉米参与基差收购项目,约定基础现货价格为2500元/吨,通过二次点价,现货换算为2616元/吨,每吨收益116元,共获得增值收益23200元。

  下一步,武城县将继续深化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助力“三农”为主线,以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为重点,推进制度创新,健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粮食商行”模式,实现节粮减损、增值增收,努力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责任编辑:白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