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领风骚闯新路——建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纪实

2014-09-18 13:43:00来源:大众网作者:通讯员 鲁启轩
分享到:

  26年风雨兼程,当初的“资金业务”已经成长为本、外币一体,自营与代客兼备,横跨国内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贵金属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及衍生品市场,全球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2005年至2013年,金融市场部直接管理的资产规模由不足1万亿元增至3.3万亿元,占全行资产的1/5;全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由不足400亿元增至120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6%。     

  作为与对公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全行三大业务板块之一,金融市场业务在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改革推动与战略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首1988年,我行开办代客外汇资金业务,蓝色巨轮驶入崭新水域,揭开了建设银行外币资金业务发展的华美篇章。1995年8月,我行资金计划部资金交易室成立,1996年1月1日,建设银行作为首家成立资金交易室的国有商业银行,率先进入交易所市场,正式开展拆借、国债承销、现券买卖和国债回购业务,开辟了本币资金业务全面发展的先河。2001年2月,总行资金部正式成立,形成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业务经营管理格局。开办至今,建设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已走过26年的光辉历程。    
  货币市场纵横驰骋    
  1997年,我行作为首批会员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并成功进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第一笔交易。    
  多年来,我行科学预测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和现金流变动,综合运用信用拆借、债券回购、参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有效管理资金头寸,在保证自身流动性安全的同时,还在重要时点为市场提供资金并提高资金运用效益。2003年,按照“利率低时放短、利率高时借长”的策略,充分利用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新股发行时机放大交易量,提高我行市场占比,市场一度流传“要借钱找建行”。2013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市场利率高企,个别时点资金紧张。我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市场工具调度资金,并作为首批发行机构成功发行第一期50亿元同业存单,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熨平了头寸波动。2013年6月和12月,市场两度资金紧张,我行仍积极融出资金满足市场需求,发挥了大行应有的“市场稳定器”作用,得到了监管部门和同业的认可。   
  2001年至2013年,我行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由3600亿元增至12万亿元,始终在市场上名列前茅,数字增长的背后是资金实力的壮大和资金运营能力的增强。    
  债券业务独领风骚    
  债券投资和交易具有流行性好、资本占用少、运营成本低等优点,是我行最重要的非信贷资金运用形式之一。我行持有的债券组合涵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主要债券品种。与此同时,我行也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和做市商之一。2001年总行资金部成立后,我行债券投资、债券交易和承销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债券投资持续的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和交易员队伍建设,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收益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01年,总行成立本币债券投资决策小组,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利率走势、全行资金形势和债券投资组合结构等情况制定年度投资策略并定期调整,初步建立起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2002年,我行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开始通过BLOOMBERG系统进行管理,在国内同业中较早实现了对人民币交易风险的国际化管理,标志着人民币资金交易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作为记账式国债甲类承销团成员和政策性金融债承销团成员,我行积极认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认购量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有力支持了国家建设。2013年,我行国债承销量(包括认购与分销,下同)市场第一,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承销量名列前茅;近三年投资收益率累计提升近100个基本点,为全行利润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而债券交易在不断提高做市报价能力,交易量和价差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影响力逐年扩大。2001年,我行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批9家双边报价商之一。2002年,作为首批4家试点银行之一,我行正式开展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业务。2013年,新增境外央行交易对手,帮助其配置境内人民币债券,交易量在中资机构中名列前茅。2003年至2013年,我行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量由800亿元猛增至4000亿元,多年荣获银行间债券市场“最佳做市商”称号。2013年交易账户收益率领先基准指数500个基本点以上。    
  同时,为满足不同信用资质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增加客户资金沉淀,我行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2005年,主承销华能国际50亿元短期融资券,开创了银行间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先河。此后,凭借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强大的销售能力,我行信用债券承销支数和金额始终保持同业前列。2013年,承销284支信用债券,金额3461亿元,均列市场第一,是当年银行间市场唯一一家销售金额突破3000亿元的机构。   
  中间业务异彩纷呈    
  为满足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对各类金融工具的投资与交易需求,我行不断挖掘外汇、贵金属、衍生产品、理财等市场的业务机会,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极大丰富了全行中间业务产品种类,有效拓展了中间业务收入来源。2009年至2013年,金融市场条线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比例由6.9%提升至9%。    
  我行是境内最早开办外汇买卖、结售汇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之一。2001年开始,包括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代客利率衍生品在内的代客资金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交易量和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我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力量,我行也成为国内代客资金业务最具实力的银行之一。2009年12月,通过在伦敦和纽约设立交易台,我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现了外汇和贵金属业务全球24小时不间断运营,实现了对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各交易时段的全覆盖。2001年到2013年,全行代客结售汇交易量从300亿美元增至4000亿美元,增长12倍;利用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工具,为财政部、中石油、武汉钢铁、泰康人寿、再保险等数十家全行重点客户提供汇率风险、债务利率风险管理,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2005年至2013年,代客资金业务收入由14亿元增至4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6%。    
  贵金属业务在短短十余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10月,我行完成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后的第一笔交易。从此,我行坚持审慎发展贵金属自营与代客业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交易规模逐渐扩大。2005年,抓住国内黄金供给短缺、黄金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开展黄金寄售进口交易900公斤。同年,开办个人账户黄金业务,当年交易量近2500公斤。此后,个人账户白银、个人账户铂、贵金属租赁、代客黄金远期等业务陆续开办,贵金属业务产品线不断完善。2011年,金融市场部商品与期货交易部在上海成立,包括贵金属业务在内的商品期货业务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13年,寄售进口黄金已达236吨,账户黄金客户端交易量达583吨,分别为8年前的262倍和233倍。2007年至2013年,贵金属业务收入由0.75亿元增至28.8亿元,6年增长了37倍;2013年收入增长72%,增速列全行24大类中间业务产品第一。    
  金融市场条线代客理财业务主要以同业存款、债券、贵金属、外汇衍生品和QDII为投资标的,具有短期限、低风险、多币种等特征。2004年和2005年,我行相继推出外币理财产品“汇得盈”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利得盈”,在四大行中率先开办个人理财业务。后来逐渐形成以“汇得盈”(外币)、“利得盈”(人民币)和“建行财富”(高端客户)为主的品牌体系,可满足多币种、不同层级客户的理财需求。2012年,金融市场条线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2万亿元,2013年进一步增至1.45万亿元,成为我行吸引客户资金、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构筑风险控制屏障    
  市场如大海,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紧张频繁的交易操作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极易相互叠加,对金融市场业务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我行资金业务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进入21世纪,金融市场业务从全行统一风险偏好出发,逐渐形成以“三道防线”为关键特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市场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在整个风险防控体系中至关重要。2001年开始,总行资金部完善了授权、授信体系,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采用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分析等国际先进的风险分析技术,形成了种类丰富、业务齐全的风险报告体系,编写并修订《资金交易风险管理与内控手册》。2011年,建立“每周风险重检”制度,严格排查交易授权、限额执行、交易合规性等方面的风险点,至2013年底累计开展87期,检查发现问题数量同比下降78%。2012年将代客利率衍生产品、黄金租借业务流程陆续嵌入风险审核环节;同年,全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管理年”活动,全面梳理了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控机制问题,将风险管理嵌入业务全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内控机制。日臻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科学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1年至2002年,美国安然、世通事件相继曝光,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我行采取正确的投资策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增持高评级债券,当年债券投资未发生一笔违约。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波及主要发达经济体;2009年,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在欧洲蔓延。面对规模空前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业务风控体系迅速响应,密切跟踪事态发展,科学制定应对方案。择机减持高风险外币债券,抓住有利时机对存量高风险衍生交易进行反向平盘,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2011年,国际评级机构下调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我行成立“应对美债评级下调危机应急工作小组”,建立离岸业务风险监控与应急机制。2013年4月,自发开展债券业务清理规范工作,对2007年以来的债券交易逐笔排查,未发现违规交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改革之路冲锋在前    
  金融市场业务不仅是我行重要的经营板块,还以其紧密贴近市场、广泛掌握各类金融工具等优势直接服务于我行重大体制改革、执行我行重要经营政策,为全行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底,国家为建设银行注入225亿美元外汇资本金;2005年8月,建设银行两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入股资金由汇金公司转为在建设银行存款,共计39亿美元。总行资金部负责资金运营,投资收益超过了设定的基准,实现了资金的保值增值。2005年10月,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募集的港币资金调回境内后,总行资金交易部负责资金管理的交易操作,综合运用拆放同业、短期票据投资、外汇买卖、美元结汇、远期利率协议等交易品种,为上市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行次级债是现代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重要手段。2004年,我行成功发行了三期次级债券,累计金额400亿元,提高当期资本充足率近2个百分点。这是建设银行在启动股改进程后首次在资本市场融资。该期债券率先在国内次级债券发行中引入7天回购利率作为浮动利率债券的基准利率,是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利率基准选择上的一次成功尝试。2009年,完成三期共800亿元累进利率次级债发行;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行固定利率次级债券,规模合计800亿元。在行领导亲自营销支持下,金融市场部合理引导投资者利率预期,有效控制了发行成本。次级债的成功发行充实了我行资本,进一步增强了我行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持续优化资本结构奠定了基础。    过去的30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发展的30年。30年沧海桑田,30年春潮不息,30年艰苦奋斗。而不到30年,我行金融市场业务日益发展壮大并已引领潮流。新的战略转型号角正在吹响。       
  26年风雨兼程,当初的“资金业务”已经成长为本、外币一体,自营与代客兼备,横跨国内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贵金属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及衍生品市场,全球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2005年至2013年,金融市场部直接管理的资产规模由不足1万亿元增至3.3万亿元,占全行资产的1/5;全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由不足400亿元增至120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6%。    
  作为与对公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全行三大业务板块之一,金融市场业务在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改革推动与战略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首1988年,我行开办代客外汇资金业务,蓝色巨轮驶入崭新水域,揭开了建设银行外币资金业务发展的华美篇章。1995年8月,我行资金计划部资金交易室成立,1996年1月1日,建设银行作为首家成立资金交易室的国有商业银行,率先进入交易所市场,正式开展拆借、国债承销、现券买卖和国债回购业务,开辟了本币资金业务全面发展的先河。2001年2月,总行资金部正式成立,形成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业务经营管理格局。开办至今,建设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已走过26年的光辉历程。    
  货币市场纵横驰骋    
  1997年,我行作为首批会员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并成功进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第一笔交易。    
  多年来,我行科学预测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和现金流变动,综合运用信用拆借、债券回购、参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有效管理资金头寸,在保证自身流动性安全的同时,还在重要时点为市场提供资金并提高资金运用效益。2003年,按照“利率低时放短、利率高时借长”的策略,充分利用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新股发行时机放大交易量,提高我行市场占比,市场一度流传“要借钱找建行”。2013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市场利率高企,个别时点资金紧张。我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市场工具调度资金,并作为首批发行机构成功发行第一期50亿元同业存单,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熨平了头寸波动。2013年6月和12月,市场两度资金紧张,我行仍积极融出资金满足市场需求,发挥了大行应有的“市场稳定器”作用,得到了监管部门和同业的认可。    
  2001年至2013年,我行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由3600亿元增至12万亿元,始终在市场上名列前茅,数字增长的背后是资金实力的壮大和资金运营能力的增强。    
  债券业务独领风骚    
  债券投资和交易具有流行性好、资本占用少、运营成本低等优点,是我行最重要的非信贷资金运用形式之一。我行持有的债券组合涵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主要债券品种。与此同时,我行也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和做市商之一。2001年总行资金部成立后,我行债券投资、债券交易和承销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债券投资持续的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和交易员队伍建设,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收益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01年,总行成立本币债券投资决策小组,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利率走势、全行资金形势和债券投资组合结构等情况制定年度投资策略并定期调整,初步建立起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2002年,我行人民币债券投资组合开始通过BLOOMBERG系统进行管理,在国内同业中较早实现了对人民币交易风险的国际化管理,标志着人民币资金交易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作为记账式国债甲类承销团成员和政策性金融债承销团成员,我行积极认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认购量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有力支持了国家建设。2013年,我行国债承销量(包括认购与分销,下同)市场第一,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承销量名列前茅;近三年投资收益率累计提升近100个基本点,为全行利润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而债券交易在不断提高做市报价能力,交易量和价差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影响力逐年扩大。2001年,我行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批9家双边报价商之一。2002年,作为首批4家试点银行之一,我行正式开展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业务。2013年,新增境外央行交易对手,帮助其配置境内人民币债券,交易量在中资机构中名列前茅。2003年至2013年,我行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量由800亿元猛增至4000亿元,多年荣获银行间债券市场“最佳做市商”称号。2013年交易账户收益率领先基准指数500个基本点以上。   
  同时,为满足不同信用资质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增加客户资金沉淀,我行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2005年,主承销华能国际50亿元短期融资券,开创了银行间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先河。此后,凭借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强大的销售能力,我行信用债券承销支数和金额始终保持同业前列。2013年,承销284支信用债券,金额3461亿元,均列市场第一,是当年银行间市场唯一一家销售金额突破3000亿元的机构。    
  中间业务异彩纷呈    
  为满足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对各类金融工具的投资与交易需求,我行不断挖掘外汇、贵金属、衍生产品、理财等市场的业务机会,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极大丰富了全行中间业务产品种类,有效拓展了中间业务收入来源。2009年至2013年,金融市场条线中间业务收入占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比例由6.9%提升至9%。    
  我行是境内最早开办外汇买卖、结售汇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之一。2001年开始,包括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代客利率衍生品在内的代客资金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交易量和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我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力量,我行也成为国内代客资金业务最具实力的银行之一。2009年12月,通过在伦敦和纽约设立交易台,我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现了外汇和贵金属业务全球24小时不间断运营,实现了对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各交易时段的全覆盖。2001年到2013年,全行代客结售汇交易量从300亿美元增至4000亿美元,增长12倍;利用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工具,为财政部、中石油、武汉钢铁、泰康人寿、再保险等数十家全行重点客户提供汇率风险、债务利率风险管理,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2005年至2013年,代客资金业务收入由14亿元增至4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6%。    
  贵金属业务在短短十余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10月,我行完成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后的第一笔交易。从此,我行坚持审慎发展贵金属自营与代客业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交易规模逐渐扩大。2005年,抓住国内黄金供给短缺、黄金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开展黄金寄售进口交易900公斤。同年,开办个人账户黄金业务,当年交易量近2500公斤。此后,个人账户白银、个人账户铂、贵金属租赁、代客黄金远期等业务陆续开办,贵金属业务产品线不断完善。2011年,金融市场部商品与期货交易部在上海成立,包括贵金属业务在内的商品期货业务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13年,寄售进口黄金已达236吨,账户黄金客户端交易量达583吨,分别为8年前的262倍和233倍。2007年至2013年,贵金属业务收入由0.75亿元增至28.8亿元,6年增长了37倍;2013年收入增长72%,增速列全行24大类中间业务产品第一。    
  金融市场条线代客理财业务主要以同业存款、债券、贵金属、外汇衍生品和QDII为投资标的,具有短期限、低风险、多币种等特征。2004年和2005年,我行相继推出外币理财产品“汇得盈”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利得盈”,在四大行中率先开办个人理财业务。后来逐渐形成以“汇得盈”(外币)、“利得盈”(人民币)和“建行财富”(高端客户)为主的品牌体系,可满足多币种、不同层级客户的理财需求。2012年,金融市场条线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2万亿元,2013年进一步增至1.45万亿元,成为我行吸引客户资金、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构筑风险控制屏障    
  市场如大海,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紧张频繁的交易操作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极易相互叠加,对金融市场业务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我行资金业务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进入21世纪,金融市场业务从全行统一风险偏好出发,逐渐形成以“三道防线”为关键特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市场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在整个风险防控体系中至关重要。2001年开始,总行资金部完善了授权、授信体系,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采用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分析等国际先进的风险分析技术,形成了种类丰富、业务齐全的风险报告体系,编写并修订《资金交易风险管理与内控手册》。2011年,建立“每周风险重检”制度,严格排查交易授权、限额执行、交易合规性等方面的风险点,至2013年底累计开展87期,检查发现问题数量同比下降78%。2012年将代客利率衍生产品、黄金租借业务流程陆续嵌入风险审核环节;同年,全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管理年”活动,全面梳理了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控机制问题,将风险管理嵌入业务全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内控机制。日臻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科学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1年至2002年,美国安然、世通事件相继曝光,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我行采取正确的投资策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增持高评级债券,当年债券投资未发生一笔违约。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波及主要发达经济体;2009年,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在欧洲蔓延。面对规模空前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业务风控体系迅速响应,密切跟踪事态发展,科学制定应对方案。择机减持高风险外币债券,抓住有利时机对存量高风险衍生交易进行反向平盘,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2011年,国际评级机构下调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我行成立“应对美债评级下调危机应急工作小组”,建立离岸业务风险监控与应急机制。2013年4月,自发开展债券业务清理规范工作,对2007年以来的债券交易逐笔排查,未发现违规交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改革之路冲锋在前    
  金融市场业务不仅是我行重要的经营板块,还以其紧密贴近市场、广泛掌握各类金融工具等优势直接服务于我行重大体制改革、执行我行重要经营政策,为全行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底,国家为建设银行注入225亿美元外汇资本金;2005年8月,建设银行两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入股资金由汇金公司转为在建设银行存款,共计39亿美元。总行资金部负责资金运营,投资收益超过了设定的基准,实现了资金的保值增值。2005年10月,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募集的港币资金调回境内后,总行资金交易部负责资金管理的交易操作,综合运用拆放同业、短期票据投资、外汇买卖、美元结汇、远期利率协议等交易品种,为上市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行次级债是现代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重要手段。2004年,我行成功发行了三期次级债券,累计金额400亿元,提高当期资本充足率近2个百分点。这是建设银行在启动股改进程后首次在资本市场融资。该期债券率先在国内次级债券发行中引入7天回购利率作为浮动利率债券的基准利率,是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利率基准选择上的一次成功尝试。2009年,完成三期共800亿元累进利率次级债发行;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行固定利率次级债券,规模合计800亿元。在行领导亲自营销支持下,金融市场部合理引导投资者利率预期,有效控制了发行成本。次级债的成功发行充实了我行资本,进一步增强了我行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持续优化资本结构奠定了基础。   
  过去的30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发展的30年。30年沧海桑田,30年春潮不息,30年艰苦奋斗。而不到30年,我行金融市场业务日益发展壮大并已引领潮流。新的战略转型号角正在吹响。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何泉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