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讲述建行人的故事:记忆中的摩托车

2014-09-18 10:17:00来源:大众网作者:周惠民
分享到:

1984年9月,我刚刚18岁。现在的孩子,18岁正是高中毕业的年纪,可在30年前,我已经必须作为一个成年人,为家庭承担责任。庆幸的是,我进入了建设银行。

  1984年9月,我刚刚18岁。现在的孩子,18岁正是高中毕业的年纪,可在30年前,我已经必须作为一个成年人,为家庭承担责任。庆幸的是,我进入了建设银行。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黄埔支行的票据交换员。因为票据交换必须每天外出,我得到了行里的“特殊优待”:行里总共两台摩托车,黑色铃木50CC排量,其中一台用于业务拓展,另一台就给我作为出行工具。摩托车当时极为稀罕,大大地激励了我这个“帅小伙”。

  当时建行还没有开办个人业务,现金业务全部委托于工商银行,所有票据都需要到人民银行的票据处理中心核对和交换。作为广州最东边的支行,我们离市中心的北京南交换所有30多公里路程,而且一大半是小路,单程要1个多小时。每天早晨7点,我准时出门,骑上心爱的摩托车,向交换所出发。由于票据重要,中途不能停留,不能有遗漏,无论刮风下雨,都必须准时送到。每次我揣着票据,既小心又忐忑,仿佛是怀里揣了一个娃。到达交换所大厅,100多号员工正神速地打着珠算,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此起彼伏,场景蔚为壮观。票据和账目对上了,自然可以顺利办完返程;如果数目有出入,就得手忙脚乱,赶紧核数,不然长长的队伍里便会出现焦急的催促声。由于师父告诫我时时刻刻要细心,于是我每次都趁排队时间核好数目,提前做好准备,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找人帮忙,所以这份票据交换工作一直做得很顺利。

  惟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这台摩托车经常“闹情绪”,油表不准。如果运气好,油还足够撑到回程;遇上运气不好的时候,摩托车就在中途“罢工”,我只好无奈地推着摩托车,披星戴月地赶回支行。

  1986年,行里新购买了两台125CC的本田摩托,及时为我更换了“装备”——一台蓝色的新摩托车,这种“神器”在广州也极为少见。在回头率超高的同时,我的送票时间也大大缩短了。空余时间多了,我对业务的好奇心及欲望也终于得以释放,加上前辈和同仁也十分热心,遇上我请教,都耐心地指导我。于是,我从学珠算、练计算器、学点钞开始,把储蓄科、出纳科、会计科的业务通通学了一遍,这也为我后来到其它科室工作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支行开始推行微机办公。当时电脑尚不普及,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使用。行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电脑的热潮,所有员工从开关机学起,连老同志们都要背字根,学五笔。有的老同志始终使用“一指禅”输入,有的年轻人则心灵手巧,快速掌握,键盘敲得飞快。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我们逐步被推向了网络化的现代办公方式。

  2004年,广州市全面禁摩,大街上已没有摩托车的痕迹。记忆中的摩托车,从小变大,又从有到无,一驶就已过30年,驶过了我的少年青春、中年老成。30年来,同事像花儿一般,已经散落天涯,有的还在其他岗位并肩,有的已经离开,有的远在国外……

  30年弹指一挥,当年我的摩托车走过的农田、石子路已经变成今日广州市最繁华的CBD,建设银行也从手工台账、单一代理财政业务走向电子化、综合化、国际化。沧海桑田的变化令人感慨,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桂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