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电力行业改革的山东样本

2008-11-10 13:22:00    作者:王延锋   来源:大众网-经济导报  

在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史上,山东电力集团无疑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电力奇缺、资金不足的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电力在全国首创“集资办电”模式,被发展成为那一时期电力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九五”期间,山东电力再次解放思想,利用多种融资途径解决电力建设的资金难题,使山东告别了缺电的历史,被业内誉为“九五”发展经验。

    【开栏语】30年弹指一挥间。1978—208,中国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其间,山东企业也逐步壮大,成为山东经济崛起的主力军。

    山东电力、浪潮集团、青岛即发……它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同步成长,它们与海尔、海信、潍柴、中国重汽等企业一道,见证着山东经济发展的足迹,成为山东经济的脊梁。回望30年,我们期望将改革经验化作前行的动力,再次上路。作为新闻人,我们记录,我们印证,我们探究。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山东卓越企业巡礼”系列报道,记录它们的发展历程,印证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山东经济崛起的奥秘。

    30年,一段历史照亮未来。

    在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史上,山东电力集团无疑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电力奇缺、资金不足的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电力在全国首创“集资办电”模式,被发展成为那一时期电力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九五”期间,山东电力再次解放思想,利用多种融资途径解决电力建设的资金难题,使山东告别了缺电的历史,被业内誉为“九五”发展经验。

    在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后,是一支勇于创新的队伍。面对逝去多年的缺电历史重现,山东电力已经调整好发展思路,由“省内就地平衡”发展开始向省外“要电”。从行政单位到现代企业集团改革开放30年,是山东电力集团机制改革的30年。在改革的路上,山东电力集团是全国电力行业的标杆,其众多经验被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之初,持续近10年的全国大面积缺电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突破电力“瓶颈”成为当务之急。为破解这个难题,早在1982年,原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就在全国首创“集资办电”模式,以中央和地方合资的方式建设龙口电厂,山东电力人率先冲破了国家单一的投资体制。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国务院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电力体制改革原则,确定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集资办电的方针,全国各地集资办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电源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八五”后期,中国经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电力建设资金再度紧张,缺电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瓶颈”。此时,因受体制转轨的影响,电力行业普遍面临“社会缺电、装机缺钱、发电缺煤、成本上升”的困境。严峻的形势下,山东电力公司从培育和壮大企业投融资功能入手,通过加强银企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快电力建设。“九五”期间,山东电力与银行合作,先后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和资金融通部,当年融资20亿元,建成投产发电机组163万千瓦。其间,山东电力还尝试利用各种形式吸引外资,实际利用外资达20.8亿美元。公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邹县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使邹县电厂总容量达到240万千瓦;盘活石横电厂存量资产,成立了我国最大的电力中外合作企业——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装机规模达300万千瓦;控股组建山东国际电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国电,后划归华电集团,并变更为华电国际),于1999年6月30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在不断寻求新的融资渠道的同时,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积极探索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强化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加快发展多种产业,通过股权收购和资本运营,到“九五”末已成为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大股东,控股经营了济南英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拥有山东国电和鲁能泰山两家上市公司,并将产业链延伸到信息通讯、高科技等多种产业。

    从1997年开始,国家开始对电力体制进行新一轮改制,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山东电力由行政单位彻底转化成为一个庞大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从就地平衡到吸纳外电改革开放30年,是山东电力解放思想的30年。山东电力一直保持着创新的激情,对其经营思路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1978年底,山东还没有统一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220千伏,线路总长度643千米,容量只有81.3万千伏安;而到今年底,全省220千伏的线路长度增加到14620.3千米,与1978年相比增长22.7倍;1978年底,山东电力还没有500千伏的线路,现在已经发展到4781.2千米,500千伏变电容量达到2525万千伏安,形成“五横两纵”的500千伏坚强网架。

    每一步的发展,都饱含着山东电力人不断解放思想的努力。而现在,山东电力又开始了一次新的战略转移。2005年初,山东电网与华北电网通过邯郸辛安到聊城的两条500千伏线路与华北电网联网,结束了山东独立省网的历史,山东省的电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在此之前,山东省的电力发展是‘省内就地平衡’模式,追求省内的自给自足。从2006年开始,山东电力主动转变思路,开始思考引进特高压电网,从‘就地平衡’模式转向‘积极吸纳省外来电’模式。”山东电力集团副总政工师李学广介绍说。据山东电力集团官方网站上的《国家特高压电网在山东境内发展规划》分析,山东电网位于我国电网东部末端,省内99%以上电源为煤电,约40%的电煤来自山西等周边省份,2005年净调入煤炭约3000万吨,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山东省资源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电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但省内电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煤炭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匮乏、环保空间有限、土地资源紧张的制约,难以满足全省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向外要电成为必然之路。根据全国特高压电网规划,2020年前,山东电网将通过4回1000千伏交流线路联入国家特高压同步电网,形成蒙西—石家庄—济南—青岛的交流特高压大通道,吸纳蒙西等西部来电;通过呼伦贝尔至山东的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吸纳蒙东等电力。“预计到2020年,山东省将接受外部来电3600万千瓦,占全省用电总量的25%,完全可以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李学广坚定地说。从缺电到电气化村镇改革开放30年,是山东电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30年。山东电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山东人民带来了福祉。西红峪是藏在沂蒙山深处的一个只有8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无数山东电力人的心目中,那是一片精神高地。1996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时任山东电力工业局局长的刘振亚为西红峪的8家农户合上了电闸,标志着山东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全省户户通电。改革开放以前,全省村通电率85%,户通电率仅有35.4%。全省农村供电人口6533万人,农村总用电量14.55亿千瓦时,人均占有用电量仅有22.27千瓦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的电网建设也不断推进。1994年,山东成为全国第6个行政村“村村通电”的省份。但此时,全省仍有62万户农民家庭没有通电,他们大多生活在贫困的老区。“沂蒙山老区人民对共产主义生活的畅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解放几十年了,有些人还没见过电灯是什么样,实在是愧对他们。”1995年,山东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全省电力系统节省开支,电力员工人人捐款,“抠”出1.4亿元用于工程建设。数九寒冬,施工人员在电线杆子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中午吃饭就在施工现场,终于在1996年大年三十为最后8家农户送去了电,实现了全省户户通电。户户通电实现了,但山东省低压电网大部分始 建于 20世纪60-70年代,线路布局不合理、线路老化、供电半径长、损耗大、可靠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1998年至2003年,山东电力对农村电网开始了新一轮建设,投资178.68亿元实施了全省一、二期农网改造;2004至2005年,再次投资76.05亿元,实施全省县城电网建设改造,有效提高了农村电网供电质量。进入“十一五”之后,山东省开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并制定了电气化县、乡和村的详细标准。其中,电气化村的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村庄的主要街道实现路灯照明,农业生产用电保证率100%,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电气化,80%的村民家庭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生活电气化。

    截至今年10月29日,全省共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9个,电气化乡镇219个,电气化村7714个。这为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保证。新闻背景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1月的山东省电力工业局,1989年改建为山东省电力公司,1997年7月改组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其相关行政管理职能于2001年正式移交省经贸委。2002年6月,山东省所属县电业局全部更名为供电公司。同年底,实现了厂网分离改革。

    目前,山东电力是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主要承担规划、建设、运营山东电网。公司下属17个市供电公司和超高压公司、电力基建公司等27家企业。对全省98个趸售县供电企业实行代管。山东电力曾获得“首批全国转换经营机制典型企业”称号,一直走在全国电力行业改革前列。

吴毅斐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