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育出生态蓝湾,烟台八角湾“美出圈”

2021-11-30 17:41:45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秋去冬来,北风强劲,烟台八角湾海浪翻滚。

  11月初,连续几天,水下隐居的海肠被风浪搅动带起,密密麻麻铺满沙滩,周边居民连夜结伴赶海,收获颇丰。又过几日,海货上新,大量蛏子突现浅滩,再次火爆朋友圈,居民们不由惊叹,“这片海湾居然如此富饶。”

  海肠和蛏子均属软体动物,一般选择在近岸泥沙中安家。尤其是海肠,多生活在上层黄沙、下层黑泥沙的滩涂,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自古就是渤海湾独有的名贵海珍品,造就了韭菜炒海肠、海肠捞饭等地方名菜。

  老一代烟台人相传,没有味精的年代,鲁菜能在八大菜系拔得头筹,或多或少要归功于海肠粉。近些年,烟台海肠自然资源量日趋下降,市场价每斤常年在100元左右。

  现身大量海肠、蛏子的八角湾,核心区位于烟台开发区。这座工业园区以制造业为立区之本,拥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十位。

  曾经,八角湾也随着区域快速发展,面临入海污染物总量增加、海域生物种类和数量下降等问题,滨海生态环境和居民亲海感受变差。

  “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痛定思痛,全区开启了一场逐年加码的控源、清海、净滩“保卫战”,誓要护住这一湾原生态的深蓝。

  下“禁令”关“闸门”——这里拆除沙滩既有建筑,拆迁养殖用海项目,禁止围海填湾,禁止开采海沙,禁止改变沙滩自然属性,对四处渔港新建污染防治设施,对沿海村庄完成污水末端截流,在城区建成全省首个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海洋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治好更要管好——这里实施湾长制、网格化、海上环卫等机制,区镇村三级网格员定期巡湾,海上环卫及时打捞清理垃圾,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实现全覆盖。

  重拳出击,猛药去疴,美丽的八角湾又回来了。一年四季,常有赶海者沿着海岸线拾蛤蜊、挖海蛎,常有居民们在新建的两个休闲广场上健身、观光。

  “蔚蓝大海是一座海上粮仓,全区仍有部分渔民靠海吃海,因此我们在清理和整治时,注重堵与疏,变革海水养殖模式,让汗水渔业变成智慧渔业,让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烟台开发区海发局党委委员、海洋经济处处长徐希水说。

  2019年,烟台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计划在海域投放100个智能网箱,推动渔业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殖。去年以来,落户烟台开发区的“百箱计划”实施单位交付3座亚洲最大的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今年11月首次收鱼,1000吨养殖鱼类均达类野生标准。

  以二产带一产,该区统筹考虑海洋生态、渔业养殖、渔民生计,采取规划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国家海水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实施“百箱计划”等,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完成200多户海上养殖户拆迁和289艘捕捞渔船转产转业。

  一波“硬核”操作,八角湾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8个国控、省控监测点位水质连续多年满足第一类或第二类水质标准。今年凭借“高颜值”,参与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针对以往修复品种缺乏科学指导、社会公众放流无序的情况,该区在全国率先制定黄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品种指南、出台社会资金募集管理规定、搭建长效监督评价体系,构筑起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今年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国务院自贸区部际联席会议“最佳实践案例”。

  “十三五”以来,该区共在八角湾投放鱼苗2.33亿单位,推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高营养层级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

  驾船出海,看着活跃在监控屏的“海洋精灵”,回想起海洋生态之变,徐希水感慨万分,这片海湾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园,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地,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才能持久挖掘更多宝贵财富。(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姜乾 王泽东 时晓妍 报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秦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