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融资“信息孤岛”

2019-01-03 10:12:00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作者:

  一面是上上下下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决心与努力,另一面则是急需金融“活水”浇灌的民营、小微企业,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畅达的 “绿色”通道,打破融资信息“孤岛”可谓是重中之重。

  从全国到我市,当下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较大范围存在。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但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却并没有获得对等的扩张。从2013年到2016年期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的比例由65.6%降到 16.91%,存量占比从39.35%下降至34%。

  如果不能搬走横亘在民营企业面前“融资的高山”,那么跨越“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要求,“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显然,解决融资难,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自去年以来,在普惠金融的大旗下,经过相关部门的力促,越来越多的岛城金融机构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破题之道,包括创新推出多款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网上融资产品,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有效拓展融资服务的覆盖面等,但这与民营、小微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相比,实属杯水车薪,无法实现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活水”无法畅达到更多的民营、小微企业身上。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活水”无法畅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民营、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经营时间短、信用记录不健全、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金融机构很难按照传统的标准对这些企业做出风险评估。

  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但小微企业却没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更没有专业的金融人士帮助他们进行融资方案的设计。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通畅的融资信息服务机制,让金融机构各种针对小微的融资产品迅速地传导到小微企业,同时金融机构又能得到全面、权威的小微企业信息,这其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威力自然不容小觑。

  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让金融“活水”的畅达变得更加精准与高效。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显著的特征,周期短、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账期长、额度小、成本高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用传统的方式、手段难以从根源上解决。打破小微融资传统的 “路径依赖”,借助于金融科技的力量,通过大数据衡量民营、小微企业的价值,正成为金融业的新风向。

  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诟病银行热衷开“当铺”,这背后是银行对信息不对称、风险难把控的担忧。一些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完善,有的甚至是为了贷款“做”出来的,而银行却要围绕着并不真实的报表去审查。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则可以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打通不同渠道、不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对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信息的系统整合,同时广泛联通税务、工商等外部公共信息,精准分析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为小微企业融资有效增信。

  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的智能风控系统,也能够提高持续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降低贷款的不良率。借助于大数据评估小微客户的信用状况,比原来的报表分析更靠谱,银行防控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信贷模式从“抵押”走向“信用”成为可能。

  让金融活水更加通畅地流向民营、小微企业,需要努力的环节还有很多,从打破融资“信息孤岛”破题,恰逢其时!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晓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