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硝烟再起

2016-08-05 09:31:00来源:法人作者:

  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银行而言,双方的关系更多是相互依存和互利共生。银行的开放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每一笔交易,也会为银行带来利益,因此双方合作共赢将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被暂停两年之后,二维码支付卷土重来。

  7月初,“央行将重新放开线下二维码支付”的消息甚嚣尘上。据财新传媒报道,央行已正式授权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并在个人信息保护、资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中国银联也将在前述标准基础上制定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与业务规范。

  上述消息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二维码支付在被禁两年之后,即将迎来解禁;二是国资背景的银联也将切入二维码支付领域,今后,二维码支付将不再是支付宝、微信等民营支付机构的天下。

  作为市场发展迅速而又话题不断的支付方式,二维码支付到底有何利弊?市场将如何走向?伴随着放开之后的国资切入,市场格局将会有怎样变化?

  二维码支付或迎春天

  种种迹象表明,暂停了两年之久的二维码支付市场,或将迎来转机。

  2014年3月13日,央行曾发布紧急文件,暂停支付宝公司、腾讯旗下财付通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有关业务。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曾就此做法对外做出过回应,他表示:“央行此举意在规范相关业务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并非针对某家企业,是‘暂停’而不是市场传言的‘叫停’。”

  而随着央行重新开放二维码支付,业内普遍认为,该市场的春天即将到来。

  对于两年前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一事,网上交易保障中心副主任乔聪军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介绍,央行之所以在2014年暂停二维码支付,更多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毕竟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很难做到绝对的安全。而从目前来看,二维码支付是一种最为便捷,同时又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支付方式,因此如果能解决好安全问题,二维码支付市场前景广阔。

  “监管机构暂停二维码支付,是出于一系列的考虑,其中包括风险,而央行在此后可能基于互联网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考量,政策上才会有这种放开的趋势。”艾瑞咨询分析师杨春秀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春秀亦认为,央行的叫停,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伴随新的支付技术(二维码支付)而出现的一些风险和安全隐患的考虑。现在由于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市场上一种较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央行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所以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使得二维码支付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同时,更好地获得发展。

  “也只有在保障支付安全和明确标准的前提下,传统银行以及互联网支付企业才能更好地在顺应监管的同时更多参与到行业中去。”杨春秀认为。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金额793.97 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56.15 亿笔,金额52.13 万亿元。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在总的电子支付业务中,移动支付业务占比并不高,若二维码支付能够在完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下进行有序的放开,势必会使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得更加有力。

  《法人》记者就二维码支付相关问题联系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该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二维码支付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正在制定过程中,暂时不对外回应,发布时会统一说明。”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