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股票

机构们的反弹成绩单:基金平均赚10%

2008-11-18 09:40:00     作者: 曹元 雷李平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反弹
[提要] 在这轮反弹过程中,各个投资机构风格迥异:基金先卖后买、QFII先买后卖、券商集合理财不买不卖。

    从11月7日至11月17日,沪指7个交易日的强劲反弹,终于站上了2000点之上。期间指数上涨343.96点,涨幅为20.39%,沪市共成交4520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成交645.71亿元,量价齐升。

  在这轮反弹过程中,各个投资机构风格迥异:基金先卖后买、QFII先买后卖、券商集合理财不买不卖。

  不同的操作过程会对上述机构的盈利能力带来不同的影响,也能从中发现它们对后市的预判。

  基金平均赚了10%

  由于数据统计滞后,这次反弹的比较阶段定于11月7日至11月14日,其间,沪指涨17.18%、沪深300涨20.07%、深成指涨18.37%。

  偏股型基金由于较低的仓位,绝大部分没有跑赢大盘。但少数基金表现优异,其中,创新型封基国投瑞福进取区间净值涨幅达到了19.17%,位列所有基金排名榜首。

  但若考虑到国投瑞福进取存在的杠杆,跑赢上证指数的头把交椅应该交给中邮核心优势,净值涨幅18.62%。跑赢上证指数的还有上投中国优势、广发小盘、华宝先进成长、易方达深圳100ETF,区间净值分别增长为18.53%、17.55%、17.47%、17.26%。

  从基金的类型来看,首先是指数型表现最为突出,代表性的品种包括易方达深证100ETF、融通深证100 指数、大成沪深300指数、嘉实沪深300指数(LOF)、长城久泰300指数等,这些品种均属于全市场特征较为明显的品种,其投资的范围覆盖了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代表,它们在统计区间内的涨幅均在11%以上。

  另外,一部分仓位长期高企的基金也借助市场短期的上涨将净值追高,代表性的品种包括中邮核心优选、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华宝兴业先进成长、广发小盘成长(LOF)、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等。

  以上这些基金所属基金管理公司2008 年以来股票投资大体上坚持了高仓位的特征,从而导致前期跌幅惨重,目前看,这些基金后续操作得空间受到前期资产折损和目前仓位高企两方面的压缩,其施展的余地较小。因此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这轮上涨过程中,基金主动的操作并未起到太明显的作用,而前期的仓位决定这轮涨幅的差异。

  而新基金由于建仓犹豫,区间涨幅排名靠后。

  从数据来看,这波行情并未激发基金加仓的兴趣。指南针topview显示,基金在统计区间内卖出股票量为255亿元,买入量为244亿元,买卖实力大致相同,日均买卖量大约为35亿元左右,较之市场日均超过600亿元的成交量着实影响有限。

  国都证券基金研究中心11月14日测算结果显示,所统计的223支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67.93%,相对11月7日前的仓位变动只有2.26%。剔除股票市值变动因素影响,223只开放式基金相对前周主动调仓幅度为-0.40%。

  总体来看,由于仓位所限,这波反弹仅造就了股票型基金10.41%的算数平均涨幅。

  券商集合理财迟钝

  但较之基金,前期表现出色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反弹过程中逊色不少。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表现最出色的是中信债股双赢,区间累计净值涨幅为9.6%——低于基金的平均水平。招商基金宝二期以及东方红3号的累计净值增长在8%以上。

  平均而言,wind所统计的35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平均累计净值增长只有2.56%。

  但在过去半年,它们表现出色,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整体净值平均缩水33.91%,战胜同期上证指数20%;过去一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整体净值平均缩水46.43%,战胜同期上证指数近25%。

  机构中最难观测的是QFII的表现。有知情人透露,瑞银的QFII资金逐渐转向瑞银证券营业部。而瑞银拥有8亿美元的QFII额度,也是众多QFII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机构,在11月7日至11月17日中,瑞银证券营业部成交最为活跃,买入股票量位列所有交易席位第一名,因此该营业部是一个较好观测QFII表现的窗口。
  该营业部的一些操作在这波上涨中确实收获不小。

  比如海螺水泥(600585.SH),瑞银在7日和11日分别买入了942.18万元和1176.99万元,13日则卖出1058.82万元。根据7日18.57元和11日22.49元的加权均价推算,瑞银两日的买入均价为20.56元,若13日全部以23.18元的加权均价卖出,则盈利270万元,达12.74%;

  同样,瑞银在10日和11日买入中信证券(600030.SH)5796.17万元和2062.20万元,12日卖出2276.10万元,经测算其买入均价为18.99元,最大浮盈为314.76万元,盈利达4%。

  瑞银还在10日和11日买入了工商银行(601398.SH)10217.56万元和1271.56万元,12日和13日分别卖出7817.39万元和698.50万元,按3.94元的买入均价计算,最大浮盈459.56万元,盈利率亦为4%。

  而其在10日和11日分别买入2555.81万元和969.67万元,12日卖出727.54万元的中国联通(600050.SH)浮盈率也达2.69%。

  不过,瑞银在上周前两日买入9217.41万元和2697.88万元的,并分别在12日、13日卖出1987.83万元和10237万元的中国平安(601318.SH)按此计算则浮亏408.77万元,为-3.4%。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方式得出的涨跌数据只考虑了在统计区间内对某只股票买卖互现产生的收益,并未考虑实际浮亏浮赢,由于区间内买入股票量大于卖出股票量,因此估计瑞银浮赢更多。

  操作手段解密

  在观察瑞银的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以11月12日为界,11月12日(不包括12日)前期瑞银多买,11月12日后,瑞银多卖。指南针数据表明,瑞银证券总部席位10日净买入6.97亿元,11日净买入2.23亿元,12日净卖出2.51亿元,13日净卖出1.28亿元。

  实际上,其他QFII集中的席位也呈现出此类特点。QFII扎堆的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等三家营业部,10日和11日净买入了17.82亿元和12.13亿元,12日、13日则净卖出了7.65亿元和3.97亿元。

  这正好与基金、保险等其他内资机构前三天逢高减持,周四开始全线增仓的操作思路相反。数据显示,10日至13日,基金席位净买入额分别为-19.48亿元、-1.82亿元、-3.22亿元、9.45亿元;保资及其他内资机构席位净买入额分别为-0.62亿元、0.42亿元、-2.45亿元、0.15亿元。

  而券商集合理财的量化数据尚难统计,但多位券商集合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这波反弹过程中,以观望为主,操作较为谨慎。上海某券商集合产品的负责人甚至称:“我基本上没有动过。”

  记者统计发现,上周当4万亿投资信号释放时,QFII果断地顺势增持,并在上涨后部分套现;基金和保资先是沿用前期反弹即减仓的做法;而券商集合理财观望大于行动。

吴毅斐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