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8 17:06:56 我要评论
刘薇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晚报记者刘薇
Visa和银联的渠道之争被上升到国家层面、美国就此提交磋商请求到世贸组织(WTO)裁决后,时隔近2年,事件有了新的进展。WTO在当地时间16日下午发布专家组报告,初裁认为银联在人民币计价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垄断,违反了WTO相关规则,但专家组也未完全支持美方关于中国银联垄断的指责。有观点认为,WTO的这一裁决无疑使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开放面临压力,不过,银行卡支付格局就立即发生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开放也是循序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A
世贸初裁银联部分垄断
该报告称,美方认为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金融和其他服务条款中的承诺,中国应向外国电子支付提供商开放市场。专家组对此未予认同。但专家组提出,对于已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并且已在中国提供服务的电子支付提供商,中国应履行向其开放市场的义务。此外,专家组报告没有完全支持中国银联在所有人民币支付卡的交易中保持垄断供应商地位。但专家组同时认为,银联在某些类型的人民币计价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确实存在垄断”。
此外,美方投诉认为,中国要求所有商家的支付卡处理设备需与中国银联的系统相一致,以及包括双币卡在内的所有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必须具有银联标识,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对中国供应商和外国供应商实行差别对待。
对此,该小组表示,中国要求所有在国内发行的支付卡与中国银联的网络合作并附带其标识,以及强迫所有支付终端使用银联网络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定”。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总法律顾问蒂姆·赖夫(Tim Reif)称,这一裁定表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胜利。中国商务部则发表声明称,世贸组织的该争端解决小组驳回了美国方面的几项主张,包括有关中国银联垄断地位的指控,以及关于外国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跨境方式提供电子支付服务的主张等。
对于裁决的相关内容,中国银联则表示:“一律以商务部的表态为准。”而Visa和万事达并未就此作出回应。
B
中国电子支付市场面临开放压力
有观点认为,WTO的这一裁决无疑使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开放面临压力,并可能推动我国未来电子支付市场格局的改变。对此,专家认为,即使最终裁决生效,但据此银行卡支付格局就立即发生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开放也是循序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按照WTO的相关程序,在专家组报告发布之后,一个月内要审议通过专家组报告,在此期间中方可以提出上诉,上诉机构将成立并受理案件,在三个月之内作出裁决,照此推算年内应会有最终结果即终裁。
有专业人士认为,一般来说,在上诉之后推翻专家组报告难度很大,WTO的最终裁定应会对我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开放带来压力。但WTO的裁决并不否定行政审批的权力,也就是说我国会依照WTO的裁决在国内就有问题的部分作出相应修改,但这未必意味着就如VISA等国际卡组织所愿,能随便进入中国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这样的争端都是由商业利益引发的。银行卡结算业务的开放是属于银行业务对外开放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肯定是会开放的。但银行卡的结算业务涉及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即使要开放,也要循序渐进的开放,不能一蹴而就。“针对裁决,我们可以作出一些相应调整,这属于细的技术性问题,但产业如何发展、结构怎么调整,主动权还是在国家手里,不可能被外边的力量所主导”。
也有支付领域人士指出,WTO的初裁也给国内的支付卡产业敲响警钟,自上而下的过分保护甚至垄断经营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开放是大趋势,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可以考虑对外开放的程度,但对内则应该鼓励各个支付领域的创新。
事件回放
2010年6月初,VISA国际组织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当年8月起,凡是在中国海外(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受理带VISA标识的内地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将对收单银行进行重罚,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银行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
2010年6月8日,VISA中国区新闻发言人表示,香港、澳门属于中国范围内,在港澳刷卡不算海外交易,仍可走银联通道,事件有缓和迹象;
2010年9月1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WTO提交了两个针对中国的贸易申诉,其中一项就是关于美国电子支付服务供应商在中国受限案,这标志着中美贸易纠纷升级,这也意味着VISA与银联的争斗由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刘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