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银行 > 银行资讯

银行联手私募:63款证券类面向高端 光大占一半

2010-11-08 15:36:00     作者: 冀欣    来源:  

关键词: 私募
[提要] 目前银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大多是面向高端客户,通过私人银行渠道发行,私募幕后操刀 虽然,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已经在产品设计上趋向稳健,预期收益也逐渐回归理性,但投资者不能忽略风险。

  目前银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大多是面向高端客户,通过私人银行渠道发行,私募幕后操刀

  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研究员 冀欣/文

  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证券投资类产品应该是最短命的产品之一,盛于2006年的该类产品受益于当时证券市场的强劲行情,深受一部分投资者的青睐。

  但一场金融危机将该类产品随同股市一块儿打入冷宫,2009年7月份,银监会更是一纸禁令,银行理财资金不能再进入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不过,禁令还是开了一扇门,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不受限制。据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监测,今年前10个月,银行共发行此类产品63款,且多数面向高端客户发售。

  光大37款成证券投资类产品发行主力

  今年国内股市继续维持震荡低迷态势,使得证券市场投资类理财产品遭受创伤,上半年已经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证券投资类成为亏损重灾区。

  招商银行“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期限2年,到期年亏损19.27%; 中信银行的中信理财之基金计划9号、中信理财之蓝筹计划2号以及中信理财之双盈计划8号,均出现小幅亏损。

  但也有个别在2008年低潮时推出的产品到期后获得不错的收益。中国农业银行“本利丰”第八期人民币理财、“情系三农·财富共赢”新股及二级市场股票精选产品算是其中翘楚。

  招商银行一位客户经理透露:“银行发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在前两年确实非常赚钱,当时行情很好,买什么涨什么,这类产品收益高很受追捧,但是金融危机后,行情逆转,各银行对发行此类产品都没有什么热情了,首先监管层对这一部分管理比较严格,其次我们基本无利可图就算了,还要经常面对客户对最终收益的不满,纠纷不断。”

  该人士还告诉理财周报零售银行研究员,目前银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大多是面向高端客户,通过私人银行渠道发行,这部分客户资金相对充足,购买能力较强。

  研究员还注意到,在今年发行的63款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中,有37款都出自光大银行,其余也多集中于民生、交行,除此之外的大多数银行都选择不再涉足此领域。

  银行联手私募大佬成证券投资类产品幕后推手

  近年来,投资者们惊喜的发现,在很多看似低调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出现了很多王牌私募的身影。正是这些私募让银行系的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起死回生。

  2009年8月,光大银行首推银行系私募理财产品,一举联合星石、尚雅、民森、从容和涌金5大阳光私募。此后,邮政储蓄银行也在去年11月发行了私募理财产品。

  交行今年9月初发售的“得利宝至尊10号”理财产品介绍显示,认购起点金额为50万元人民币,投资经理是圈内元老级基金经理张益驰,投资顾问是张益驰创办的上海远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业绩报酬提成率为20%。

  10月11日起,民生银行也推出首只阳光私募理财产品,面向高端客户发行“非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理财产品1号”,认购起点人民币100万元,发行上限5亿元,期限3年。而担任其投资顾问的是以“追求绝对回报”而闻名的星石投资,由明星基金经理江晖亲自管理。据了解,星石投资还担任了工行、中行、光大、邮政储蓄等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

  目前,银行募集监管资金,私募操刀实战,信托公司搭建投资平台已渐渐成为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运作的主流模式,这也成为产品吸引投资者的重要筹码。

  预期收益回归理性仍需谨慎

  之前,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动辄报出百分之几十的预期收益,虚高的预期一直为人诟病。目前这一现状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圈定在5%-7%的理性区间。

  此类产品也很少单一投向,多数是搭配多个品种。例如光大银行今年发行的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主要是阳光理财“T计划”系列产品,投向包括股票、基金、债券、货币类或债券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股指期货套利交易等诸多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多数采用优先次级结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信托计划的优先受益权,这意味着当投资获得收益时,优先级受益权投资者首先获得收益分配。而当投资出现亏损时,次级投资者必须先保障优先级受益权投资的本金及年化10%的收益,这就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保障性。而充当次级受益权投资者的一方,多数是私募或者部分风险偏好机构,他们要优先承担风险,同时潜在收益也更大。

  虽然,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已经在产品设计上趋向稳健,预期收益也逐渐回归理性,但投资者不能忽略风险。

  交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与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相比,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弱,投资的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上,然而面对现在难以预测的大盘震荡行情,投资这类产品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虽然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投资风险也大幅提高,不适合保守型和稳健型的投资者。

(理财周报)

郭凯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