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转型大步快走: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趋势清晰

2017-02-09 15:10:00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钱箐旎

  随着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张,各类银行开始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其中,全国性银行继续加大净值型产品的推广力度,同时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已成为其主流产品,并逐步取代封闭式理财产品。2017年,在资产荒与资金荒共同作用下,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增速将大幅放缓,将促使银行打破刚兑

  随着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张,各类银行开始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其中,全国性银行继续加大净值型产品的推广力度,同时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已成为其主流产品,并逐步取代封闭式理财产品。2017年,在资产荒与资金荒共同作用下,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增速将大幅放缓,将促使银行打破刚兑

  转型,是2016年银行理财的关键词。过去一年,各类型银行差异化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趋势也日渐清晰,这为银行理财市场今后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业务规模增速有所放缓

  普益标准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有459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23758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达98.48%。与2015年同期比较,发行银行数量增加104家,产品发行量增加32971款,继续创下新高,增幅达36.32%。“尽管2016年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展增速有所放缓,但相对其他行业增速仍然较高,预计2016年全年存续规模能够突破3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幅达27.66%。”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从全年数据来看,前3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整体表现平稳,第四季度产品数量发行量相对较低。从全年收益率分析,银行理财整体收益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其中1月份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4.28%,9月份收益率到达历史低点3.65%,差值高达63个BP。受年末银行资金流动性收紧的影响,第四季度开始,银行理财收益率有了较明显回升。经过9月份的低点后,10月份平均收益迅速反弹至7月水平,达到3.72%,12月份受多方因素影响,收益率飙升到4%。

  从发行主体来看,2016年各类发行主体的发行量占比较2015年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发行量仍然最大,全年发行42526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为35%;股份制商业银行位列第二,发行量为31621款,占比26%;农村商业银行发行30179款,占比25%;国有银行相对产品发行量最少,占比14%。

  与产品发行量表现有所差异的是各类型银行规模占比,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占据整个市场80%左右的份额,仍然是市场的主力。但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在产品数量上的扩容,也展现了这两类发行主体的活力。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区域性银行在产品创新上略逊于全国性银行,但对产品设计、投向挖掘方面有足够的探索意愿,未来可能成为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差异化发展创造“吸睛点”

  随着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张,各类型银行开始寻求差异化发展。其中,全国性大行继续加大净值型产品推广力度,同时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已成为这类银行的主流产品,并逐步取代封闭式理财产品。

  招行和工行是在开放式与净值型转型上发展较快的两家。记者了解到,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在零售端的产品已基本转为了净值型产品;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但零售端也全部转为了开放式预期收益型或净值产品。

  相较于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转型主方向仍然是开放式产品,但不少银行已加大对于净值型产品研发的资源投入。据普益标准统计,在开放式产品的创新上,区域性银行也作出了极大努力,零售端与同业端均有T+0计息的理财产品推出,如晋城银行的“睿添利T+0现金管理型产品”在零售端不仅达成了T+0到账,也实现了T+0起息,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流动性。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则是城商行中首家将开放式产品应用于同业理财的银行,该行的同业活期化理财产品支持同业客户线上购买T+0计息,对于更为依仗同业业务的区域性银行有较大参考意义。

  除银行理财整体逐步向开放式、净值化转型外,各家银行也积极地从其他方面优化产品,创造“吸睛点”。全国性银行已经开始逐步加快多元化资管服务的步伐。如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推出了针对企业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围绕上市公司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各种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专业支持,同时还能根据上市公司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支持。“这类一体化的服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机构的个性化需求,但向个人客户端的推广难度仍然较大。”魏骥遥说。

  压力与动力并存“2017年对于理财业务转型将是重要的一年,各家银行压力与动力并存。”普益标准研究员丘剑军表示,一方面,受打破刚兑的要求,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主流。

  在业内人士看来,宏观经济运行缓中趋稳,2017年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很难出现明显改善,优质资产与金融机构之间仍然维持着僧多粥少的局面,资产荒将延续。相对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较为单一的投向选择在资产荒时期承受更大压力。资产收益下行,倒逼产品收益率下滑,从而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专家认为,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商业银行为保证存续规模及客户数量,只能选择更纯粹地依赖债券市场——提升杠杆水平或加大期限错配,以此来维系刚性兑付下的产品收益率水平,但其潜在流动性风险也迅速提升。

  不过,债市的流动性风险积聚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2016年下半年,银监会出台的多份文件均透露出监管层希望降杠杆的态度,如禁发分级理财产品等。同时,央行在12月前也大幅降低对市场流动性的供给力度,提升了短期融资的成本,显示了监管层降杠杆的决心。“2017年在资产荒与资金荒的共同作用下,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增速将大幅放缓,也促使银行对于打破刚兑的需求继续增大。”魏骥遥表示,目前,投资者对预期收益型产品兑付模式的认知已根深蒂固,使其打破刚兑的成本过高,净值型产品成为打破刚兑的新希望。(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郭威

相关新闻